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陈寅生"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刻在铜板上的画
收藏 引用
《红蜻蜓》2024年 第6期 20-25页
作者:贺建军 吴迪(摄制)不详 
刻铜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艺术,是铜艺术的再现和再创造。本期,我们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杜氏刻铜”代表性传承人杜平老师的艺术世界。“杜氏刻铜”始于清末民初,创始人是杜平的爷爷杜星景。杜星景在北京学习刻铜技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鲍康论及陈寅生史料十三条辑释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8年 第4期 36-40页
作者:杨未君 
谈起陈寅生,会或多或少地提起鲍康。陈寅生青史留名,除了刻铜技艺高超、顺应时代的需求,也和鲍康的欣赏推介有关系。后世称引寅,最津津乐道的金句"足与曼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最早即出自鲍康。鲍康的朋友圈超级强大,因此这句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方极耐把玩的文字清盒——《陈寅生录王澍临元吴孟思集诅楚文墨盒》考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6年 第10期 13-14页
作者:罗锐 
玩了多年的清盒,喜欢它的清雅秀丽、小巧精致。早期的清盒以文字居多,书法上篆、隶、楷、行、草,各种形体皆有,文字内容上则以诗词短文为主,多是一些当时流行的诗词,或是歌颂墨盒的短文。近日,好友雷兄惠让余一方文字清盒,盒面是毛笔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刻铜墨盒的收藏与欣赏
收藏 引用
《艺术品》2015年 第5期 112-117页
作者:王志军 厚厂 
记得儿时最不愿意上的是大字课,因为上课带的墨汁非常容易洒到书本和手上,不易洗净,令人难忘的是塑料墨盒中墨汁的味道久久难以散去,偶尔会看到个别同学带来家里的铜墨盒。那时铜墨盒很少,主要也还是实用,不像今天,刻铜墨盒已经成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在堂识小(十二)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5年 第1期 112-113页
作者:杨未君 
21、印人陈寅生陈寅生刻铜名扬后世,其特点用刀如笔、虽刻如写,有文人气,这和他学养丰厚、擅长篆刻有一定关系。是否称得上篆刻名家尚且不论,说他是个印人总不为过。陈寅生自己也是以印人自居。笔者曾见网络上有机构复制古籍,其中有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房至宝——刻铜墨盒
收藏 引用
《温州人》2010年 第23期 86-87页
作者:周彬 
刻铜墨盒以其盒盖上独特的刻铜艺术被誉为"文房至宝",以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藏家所喜爱。当你静静地欣赏把玩各式旧铜墨盒时,你会感觉到像是在与旧时文人面对面地谈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无上妙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消歇的铜刻技艺重放异彩
收藏 引用
《上海工艺美术》2007年 第2期 80-82页
作者:吴蘅 
一在诸多镌刻艺术中,铜刻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它以铜为镌刻对象,直接操刀在非铸造的铜器上,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在堂识小(十一)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4年 第12期 94-95页
作者:杨未君石家庄 
20、陈寅生"惟庚寅吾以降"印说起陈寅生的篆刻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惟庚寅吾以降"六字印(图1)了。周继烈老师著《铜匣古韵》(2004年出版)书中考证陈寅生平时,由该印推断出陈寅生于1830年,岁次庚寅。周先是从孙洵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在堂识小(二)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4年 第2期 71-72页
作者:杨未君石家庄 
四、陈寅生与谢崧岱在读到《观古阁续丛稿》中鲍康论及陈寅生的文字(见《艺术中国》2012年第6期《说不尽的陈寅生》)之前,谢崧岱论及陈寅生和墨盒的文字被认为是最早、最详尽的。虽然现在看来,鲍康的记述更早,但这并不削弱谢崧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刻铜收藏与金石学审美趣味
收藏 引用
《文艺活(艺术中国)》2016年 第10期 23-25页
作者:杨未君 
以前写过一篇《浅论近代刻铜文房的金石学属性》(见《艺术中国》2012年第11期)的文章,谈了对刻铜文房与金石学的肤浅的认识,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金石学的定义及铜刻的历史;二、陈寅生与金石学;三、民国刻铜文房中的金石学元素。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