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陶埙"
3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陶埙造型的音质特点分析
收藏 引用
瓷科学与艺术》2025年 第2期59卷 83页
作者:陆界伟 杜雪琴江苏宜兴214221 
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的造型种类、材质、工艺等都对音质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以葫芦、牛头、梨形、笔筒等市场常见的为例,阐述不同种类的陶埙其音质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现代工艺下的陶埙特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夏商陶埙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7年 第5期23卷 111-115,110页
作者:薛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通过对前人关于夏商时期陶埙研究成果的梳理;再从夏商时期陶埙的出土情况、形制纹饰、测音及音乐性能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夏代是陶埙发展的承前启后期,商代是中国类乐器发展的鼎盛期、成熟期、乐器属性的定型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器改革与器乐创作——从《弓笛、古陶埙、巴乌、葫芦丝独奏曲选集》想到的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1995年 第1期 8-9页
作者:冯光钰 
乐器是人类最早拥有的文明财富之一,也是音乐文化萌发的一个明显标志。在中国,汉族和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乐器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史前,其种类又十分多样,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藏。 从中国古遗存和现今尚存的乐器中,可以清楚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氏陶埙在德州学院的传承教学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音乐》2019年 第1期 93-94页
作者:徐琦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无音孔、1音孔,发展至商代,已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此时期可以说是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是其中"土&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陶埙在戏剧作品中的应用——以贾平凹《带灯》的花鼓戏改编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21年 第17期 13-16页
作者:宋贤 余琪阜阳师范大学 商洛学院 
陶埙作为中华民族边棱乐器的鼻祖,在戏剧音乐中多取其哀婉、悲凉的音效。在贾平凹《带灯》的花鼓戏改编中,陶埙是贯穿始终的隐形叙事,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承载和塑造了带灯的命运形象。同时,戏剧中的声和有关的曲词构建了一个由多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石器时期陶埙之源流及传播研究
收藏 引用
《人文天下》2019年 第4期 83-88页
作者:王童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根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及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公布的发掘报告等资料显示,新石器时期陶埙相比同时期其他乐器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笔者选取资料较全、特征明显的新石器时代陶埙24处,共27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①。这些陶埙相对年代在公元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陶埙造型的细节设计对音质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瓷科学与艺术》2024年 第12期58卷 149-149页
作者:陆界伟 杜雪琴江苏宜兴214221 
陶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凭借细节的设计、多变的孔位、复杂的吹奏技巧、琳琅满目的指法,可以吹奏出低沉或高昂、沧桑或高绝、清亮或厚重的音调。其造型虽然简单,却富含古人智慧,本文从陶埙造型的细节出发,进一步分析细节设计对音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河姆渡陶埙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 第3期1卷 F0004-F0004页
河姆渡陶埙,新石器时代吹奏乐器,距今六千多年,夹砂灰,形呈椭圆状,中空,素面,纵长9厘米,横宽5厘米,顶部有一吹孔,无音孔,故无音阶。最初,陶埙可能是余姚先民为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鸟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陶埙
收藏 引用
《音乐时空》2015年 第20期 38-38页
作者:宋晓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用土烧制而成的,是我国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之一。在我国器艺术园里乐器是独特的一类,我们的祖先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了陶埙钟、鼓、铃等乐器,在历史时代的演进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为例
收藏 引用
《北方音乐》2017年 第6期37卷 162-162页
作者:徐琦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传统音乐文化却受到巨大冲击,部分音乐文化遗产已经濒临消失或已消失。面对此等现状,高校担起了传承重担。本文以山东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对山东省非遗项目——“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的传承为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