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随物赋形"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随物赋形——我的艺术创作谈
收藏 引用
《美术》2021年 第3期 148-149页
作者:郎水龙中国美术学院 
一进入21世纪后,大量商业地产的兴起使得周围的景观产生根本性变化。笔者携着相机参与这些图景的变换之中,边行走、边记录、边思考。十多年来,亲眼见证了拔地而起的高楼代替了田园的耕种,乡村的宁静、炊烟的缭绕被城市的喧闹繁华所掩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随物赋形 气韵自然——论自然之美与艺术形象的塑造
收藏 引用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 第4期15卷 28-30页
作者:王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随物赋形,气韵自然,是自然之美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重要特征。自然之美的文学艺术品,在艺术形象上表现为随物赋形并突出地体现为强调“神似”、“传神”。艺术形象的自然之美,追求的是传神之美,追求的是传神自然,亦即气韵自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随物赋形 奇想破空——何绍基“七古奇作”《飞云岩》赏读
收藏 引用
《语文月刊》2018年 第5期 87-88页
作者:王晓峰浙江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飞云岩,即飞云崖,位于黔东南黄平县城东北,自古以来就以瑰丽多姿的岩溶奇观呈现在人们眼前,被誉为“黔南第一胜境”,王阳明曾过飞云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晚清诗人,书畫家何绍基的长篇歌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水无定性,随物赋形──谈翻译家的语言观
收藏 引用
《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 第4期 85-92页
作者:方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随物赋形”学说的生成及意蕴
收藏 引用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 第1期28卷 132-133页
作者:王晓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随物赋形"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周遭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苏轼的"随物赋形"学说,包括人生哲学和艺术思想两个方面,强调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和艺术家的学识、气质、技巧等的不断积累,从而达到人格和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理范畴的审美现象学观照(创作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归事物本身”
收藏 引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1期25卷 93-98页
作者:王新勇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的“辞达”说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4期40卷 124-129页
作者:林俊相复旦大学中文系 
苏轼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但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散发着许多重要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讨论了其中有关散文语言表现形式的“辞达”说。苏轼借孔子“借达而已”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不刻意修饰,却能准确把握自然之神韵,达到“随物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读书杂谈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 第1期 88-93页
作者:徐中玉 
在我国文学史上,北宋时代的苏轼(东坡)确实是个极为突出的奇才、天才。他也是个政治家,早期在徐州、杭州等地做官的时候,都有较好的政绩,杭州的“苏堤”至今仍脍炙人口。但他毕竟更重要的是个文艺家,而且无论散文、诗、词、各种小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装潢设计家的内功
收藏 引用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1996年 第2期 11-13页
作者:郝玉明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知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以上是宋苏东坡在《文说》中介绍的自己的写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论“身与竹化”的审美意象
收藏 引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24卷 69-73页
作者:王世德 
在生活中有触于中,自然产生感兴,随物赋形而产生审美意象,用苏轼的话就是了然于心,成竹于胸,身与竹化,然后了然于口与手,辞达而转化为艺术形象.这就阐明了创作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象的规律,并对孔子辞达说作出新的解释,是苏轼美学思想的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