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随物赋形"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激活汉语言的生机与灵性,发挥民族语言内部的潜力与活力——评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5期 32-33页
作者:何冬梅锦州师专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这与他在语言上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不无关系。他的小说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优势及潜力,激活了民族语言的生机与灵性,。为我们营造了和谐、恬淡、情浓旨雅、且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谱诗词表演美感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美学研究》2020年 第2期 196-212,333-334页
作者:杨赛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古谱诗词作为听觉艺术、声音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审美。歌者要以词义为中心,结合历史人文背景,构建和丰富诗词中的情节。歌者要从言者的限知视角出发,通过语气、表情、动作,反映情绪、趣味,塑造言者的性格。古谱诗词有细腻而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赵孟頫书法中的《秋兴八首》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21年 第5期 85-90页
作者:刘亚丽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一《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创作的八首七律组诗,是他怀念长安的作品。这是杜甫最为知名的七言律诗之一,是诗圣的"绝唱"。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主要是因为他不仅用诗记录了他亲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解丹青追世好”——苏轼论艺术创新
收藏 引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 第1期21卷 23-27页
作者:汤炳能 
苏轼反对文学创作的雷同.他写的《答张文潜书》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文字:“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已.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熔自身与国家为一体 为个人与民族铸一“愁”
收藏 引用
《教师教育论坛》1995年 第6期21卷 1-4页
作者:周绍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应感论
收藏 引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 第2期 61-66页
作者:胡经之 李健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26 
应感是应物生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感发现象。它“不以力构”,但隐含着艰苦的涵养功夫。它最终以“风飞雷起”的轰轰烈烈呈现,显示了巨大的创造价值。应感的表现是自然的,它的自然性体现在“随物赋形”上。情与景则是激发应感的因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静:贾平凹生命与艺术境界之追求
收藏 引用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期26卷 30-32页
作者:陈绪石宁波教育学院中文系浙江宁波315010 
静是贾平凹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它体现了道家及佛教人生哲学对他的影响。静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种美学境界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庄子》散文立言艺术比较
收藏 引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第7期22卷 7-11页
作者:何玉兰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 
本文就苏轼、《庄子》的立言方式进行比较。文章认为二者在崇尚自然,推尊"和于天倪"、"合于天造"等方面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然由于所处时代文化形态与作者本人才性的差异性,《庄子》以"三言"立言,而特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庄子审美思想与苏轼文艺观
收藏 引用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4期21卷 29-32页
作者:张瑞君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 
苏轼的文艺观深受庄子审美思想的影响。苏轼主张的文艺创作要“随物赋形”、“胸有成竹”、“不能不为之为工”等观点,主要都来源于庄子的“原天地之美”、“顺物自然”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艺术意境论浅探
收藏 引用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期 32-34页
作者:石海光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苏轼大量有关文艺的论说己深入到了意境论的各个层面,从构思时"空静"状态下的"身与竹化",到创作中的"随物赋形"、"传神",直至欣赏者"眼中无障"的再创造,意境生成的全过程得到了充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