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隐逸"
1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六朝“隐逸”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根源
收藏 引用
《学术论坛》2014年 第3期37卷 116-122页
作者:楚小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5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 
隐逸之所以成为中国文人心中永远的情结,就在于隐逸经过从纯"隐"到"隐逸"的发展,从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而升华为个人追求心灵自由的审美化境界的过程。也就是说,隐逸由单纯地"隐"而成为一种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阻隔与连结: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2年 第6期 86-89页
作者:刘庆涛 白晓伟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研究以中国传统的隐逸主题山水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境美学。通过图像解读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隐逸山水的造境元素,进而分析其在造境中所呈现的阻隔性和连结性等特点,并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晋南北朝隐逸琴曲及其艺术精神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 第1期 41-48页
作者:田可文 
本文为作者《隐逸:魏晋南北朝琴人琴曲的重要思想及主题内涵》一文的后半部,前半部曾以《隐逸之风与魏晋南北朝琴人》为题,发表于《黄钟》1992年第2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诗中的隐逸传统与高士图的流变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6年 第6期 171-176页
作者:戴一菲中山大学中文系 华南理工大学 
高士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图式,是文人隐逸传统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呈现。隐逸传统以唐诗为文化媒介,深刻影响了唐后高士图的发展流变。两者的关联表现于以下几个层面:隐逸群体的扩张导致高士图人物走向泛化;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影响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士人的隐逸精神对宋词审美风貌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07年 第4期27卷 143-145页
作者:付红妹 张虹 霍素君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北沧州061000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沧州06100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石家庄050016 
艺术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外化,宋词亦不例外。宋代士人是宋词的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他们的心理结构直接影响到宋词审美风貌的形成。在滋生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的隐逸精神的影响下,宋词形成了清旷、疏放、空淡的一脉审美风貌。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陆羽的身份认同——隐逸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史》2014年 第3期33卷 135-142页
作者:关剑平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核心消费群体决定商品的文化属性。而早在初唐,隐士就已经成为饮茶生活的核心消费群体,因此赋予饮茶生活高蹈隐逸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赋予农产品的茶叶以浓郁的文化色彩。唐代是中国荼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陆羽通过撰写《茶经》缔造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同步渐变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9年 第A2期25卷 94-97页
作者:于源溟 张兆林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 
隐逸精神的角度去探寻如诗如画的士人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士人所特有的隐逸精神的发展与审美情趣对士人园林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隐逸精神与士人园林在相互影响中经历了一个基本同节奏的发展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南诗人的隐逸与漫游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 第4期 76-84页
作者:柏桦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 
写下这个标题便思绪如潮,这可是一个大题目,可写成一本专书,而且这类谈论中国隐士与文化的书已是汗牛充栋,不可枚数。笔者在此不想做全面梳理,只叙说如今这“夜航船”上的七诗人,他们是如何在“隐逸与漫游”这条江南古典诗人曾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隐逸的仙山——吴顺章山水画评说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9年 第11期 70-73页
作者:谷泉中国艺术研究院 
我去过两次崂山,一次晴空万里,索然无味,一次风雨交加,姿态万千。北方干燥。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画家画崂山的作品也大多是枯涩少韵。吴顺章却另辟蹊径,多画水气弥漫的崂山。或瀑布飞泉,或惊涛拍岸,或瓢泼如注,或润物无声,画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
收藏 引用
《茶叶科学》2014年 第1期34卷 105-110页
作者:关剑平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