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雅俗之辨"
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清人词论中的雅俗之辨诠论
收藏 引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3期26卷 86-93页
作者: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12 
雅俗是词学长久以来热衷论争的重要话题。清人处于千年古代词史的收束期,对词雅俗进行了持续性探讨。清初,论词者尝试矫正明中后期以来的近俗风气,并借助于析关涉雅俗的各类范畴,推动了崇雅风的崛起与近俗习气的日益式微。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雅俗之辨与文艺家的责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4年 第1期 25-27页
作者:聂振斌 
雅与俗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分别概括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审美文化类型。雅是高雅,指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文化,讲究文饰技巧,较为精雕细刻,非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难以成趣,反映着社会上层的宙美要求和情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宋词坛雅俗之辨的文化阐释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 第2期 82-92页
作者:沈松勤浙江大学中文系 
雅俗之辨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是两宋词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主题。该主题是由 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是艺术创作上的雅俗之辨,一是文化层次上的雅俗之辨。北宋的雅俗 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基本上是属于艺术创作论;南宋的雅俗之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的价值标准就是“雅俗之辨
收藏 引用
《美术》2009年 第6期 111-111页
黄河清撰文《中国艺术的价值标准就是“雅俗之辨”》指出,在目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写实的标准成为多元化中的一元。我们今天可以确立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澄怀观道”到“旅游指南”——“卧游”观念在晚明旅游绘本中的世俗化转向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 第6期54卷 97-107页
作者: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210093 
"卧游"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由南朝文人宗炳提出。宗炳的"卧游"重在"澄怀观道",即以山水画为凭借实现心灵的安顿与精神的逍遥。到了明代,以沈周、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继承并发展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雅”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6期33卷 87-92页
作者:孙克强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文人与墨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20年 第2期 17-28页
作者:钱建状厦门大学中文系 
宋代文人对于墨的把玩,是一种深入过程、体验趣味的生活艺术。这种嵌入式的艺术活动,消解了人与物的距离,增加了人对物的亲和感。宋人以墨为题的各体文学,真切地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审美体验与生活趣味。以买墨、用墨、试墨、墨、品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音乐:中和美与生生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0年 第2期 5-13页
作者: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源头与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理论呈现。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我们主张文化类型说和语境论。从中国古代特有的生生美学来看,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中和美与生生美,体现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士与优伶的互动:明代戏曲搬演论的生成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第3期 141-160,206页
作者:郭英德 王萌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借助文士与优伶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将戏曲搬演论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成机制与文化功能。在明代剧坛上,文士阶层扮演着"贵族化的平民"与"平民化的贵族"的双重角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代山水画中的游仙形象解读
收藏 引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5期40卷 82-85页
作者:郑旭辉 陈雪梅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游仙形象古来有,在明代山水画中,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和业余画家均创作了游仙形象。游仙是山水画中雅俗共赏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现的“雅”“俗”特质有其自身适用的场域,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换。对艺术家而言,游仙形象也是其艺术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