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在巴迪欧看来,艺术及其创作根本不需要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作为其指导,相反艺术本身就是哲学的前提之一。因此试图让艺术顺从于其意志之下的美学被巴迪欧置换为让真相从中涌现而出的非美学。这样,非美学不再寻找主宰艺术创作的观念的问题,而是立足于艺术创作如何撕裂惯常的平滑整齐的话语表象,让真相从中鱼贯而出。同时,这种艺术创作的道路是在黑夜中的蹒跚而行,在没有任何明确的路标,没有任何明亮的光线,甚至没有任何召唤的情况下,如同野兽一般,在黑夜中,面对本真,血淋淋地杀出一条作为真相程序的艺术道路。
摘要:巴迪欧辨别了艺术中的教化图式、古典图式和浪漫图式,先锋派艺术并没有提出新的图式,而是对以往图式的合成,即"教化-浪漫"图式。巴迪欧试图提出新的图式,即"非美学"图式,它既是内在性的又是独一性的,也就是把艺术作为一个真理程序。然而,"非美学"图式实际上就是以先锋派艺术为模式而建构起来的,巴迪欧认为先锋派艺术表现出"对实在界的激情",包含了"摧毁"和"减法"两条路径,当巴迪欧试图把这两条路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就承认了"非美学"艺术是建立在先锋派艺术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说"摧毁"和"减法"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先锋派艺术模式。
摘要:拉吕埃勒认为标准哲学试图用外在于实在的范畴规定实在,而标准美学试图用外在于艺术的范畴规定艺术,这种美学对艺术的企图伤害了艺术,否定了艺术真正的内在性内容。拉吕埃勒反对这种企图,以摄影为切入点,先后提出了非摄影和非美学思想。非摄影借由科学的帮助使摄影主体、摄影客体和观赏主体都加入摄影作品的建构之中,还以摄影独特的本质,打开了摄影理论的无限可能。非美学通过“虚构”这一根本的抽象,祛除“哲学决定”赋予艺术的超越性,使其得以向自身的内在性还原;非美学通过在矩阵中将各种认识实在的原材料进行共轭以期达成对艺术的内在性的认识。非美学有着自身的伦理学,摄影、艺术和美学不仅要使观看者惊讶和感叹,还应当诱发他们切实的行动,在人类的普遍性之下拉近人与受害者的距离。
摘要:巴迪欧提出的"非美学"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将艺术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与哲学相对的一种独立的真理程序。诗歌曾经一度被柏拉图所摒弃,原因就在于它源自模仿的模仿,无助于理想之国的建立。然而在巴迪欧的思考中,他通过"非美学"视角,重新为诗歌正名。巴迪欧通过对马拉美、策兰等人的诗歌进行研究,发现了"诗歌"与"数学"完全可以对立共存。现代诗歌可以作为一个思想的形式来认证自身,它作为思想的任务,不是一个在语言的肉身上的奉献的思想的有效存在,它是一套运作的方法,因此这个思想可以去思考它自身中蕴含的真理。诗歌的本质就是一次事件,是一个蕴含真理的集合。当诗人创作的诗歌被读者进入后,三者构成了一个趋近于呈现真理的集合,诗人的灵感化作字母符号,为读者进入后可能的真理呈现创造了条件,读者必须进入诗歌内部才有可能触碰到真理。当这一切瞬时发生时,诗歌作为一个事件,自然地拥有了呈现真理的可能性。
摘要:巴迪欧以“非美学”思想开启了哲学与美学对话的新方式。他重新阐释了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试图以“非美学”思想重构西方美学史。在他看来,艺术具有独立性,真理来自艺术本身,因此,要在艺术领域中追寻真理。艺术真理的选择在于“忠诚主体”,艺术真理的建构在于“艺术构型”,二者合二为一,共同构成“非美学”的真理进程。与美学相区别,“非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艺术不需要转化为哲学的对象,其自身就可以产生真理。从根本上看,巴迪欧建构“非美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拯救真理。面对真理被解构的僵局,他借助“非美学”思想重新建立起追求真理的信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巴迪欧如何通过对艺术与哲学的传统关系图式即教诲式、浪漫式、古典式的批判,从而创造性提出了'非美学'的关系图式。在这种具有内在性与独一性非美学关系中,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真理程序而生产出自身的真理。另外讨论了朗西埃基于自身'艺术的美学体制'的构想对非美学的批评及其引起的争论,这不仅可以加深对巴迪欧非美学内涵及其内部矛盾的理解,而且对非美学似乎隐含的政治性具有启发性。
摘要:巴迪欧在20世纪90年代对尼采的阐释,与其“真理伦理学”的重建相关,在伦理学反思的基础上推进了“非美学”的认知。巴迪欧从恶的形象出发,重新把握尼采疯癫之语的断裂性,包含对命名与介入问题的思考。在真理伦理的建构中,“忠诚”的连续性原则同样体现在巴迪欧有关“舞蹈为何是尼采思想隐喻”的分析中。巴迪欧通过考察尼采反瓦格纳的思想动因,理解“悲剧”如何成为不同于戏剧的“艺术构型”,进而提出哲学与艺术的第四种联结,即“非美学”。巴迪欧如是的艺术观在名与实、决定性与可能性、构型与真理的结构性思考中强调主体的责任。
摘要:法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手册》是他的最主要美学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艺术内在化于真理即哲学的美学思想。并通过重新建立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与哲学的联系来阐释他的这一非美学观点。
摘要:当代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兰·巴迪欧的艺术思想颇具特色。他一方面重新思考了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提出了非美学的艺术思想,实现了艺术与哲学的"解缝",另一方面,思考了艺术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提出当代艺术的使命是反对"帝国",力图成为一种"非西方"的新艺术。这使巴迪欧走向了一种艺术哲学的新范式:艺术不是哲学的仆人,而是哲学的真理生产者,但艺术只有在哲学的空间中,向科学、政治、爱的真理借鉴经验,才能实现一种新的突破和创造,成为可以改变世界情境的力量。
摘要:阿兰·巴迪欧从集合论的“类性”事件哲学出发,认为真理来自艺术、科学、政治和爱四个真理程序中。真理是一个过程,一种信念。真理就是主体对事件的忠诚。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独一的”非美学关系。艺术真理是始于艺术事件的“艺术构型”(artistic configuration),“艺术构型”是无限“类性”作品的混合。艺术真理在诗歌中展现为思想的事件。巴迪欧的艺术真理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