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非遗项目"
8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动漫IP角色设计与非遗项目融合优势与路径探析
收藏 引用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25卷 77-79页
作者:蒋璐璐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遗项目与动漫IP角色设计的融合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领域。在动漫IP角色设计创作中,非遗的文化精神在动漫产业这一载体中得到传承,在创造性设计、融合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随着非遗项目从博物馆和书本走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项目纳入高职艺术通识课程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9年 第3期 136-137页
作者:金心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非遗项目作为国家、民族文化形象的展现,当仁不让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当前高职艺术类学生普遍文化自信缺失,非遗项目传承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多维度教学实践与探究
收藏 引用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年 第13期 36-38页
作者:覃思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粮。根据高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培养计划,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非遗项目为教学内容,制定教学项目活动的组织设计、评价方法及完善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维度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项目“英歌舞”进校园传承地方民间文化特色
收藏 引用
《潮商》2020年 第10期 102-105页
作者:吴忠文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英歌舞是一种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它是历史悠久,又充满新鲜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实中的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本文试着就充分认识非遗项目“英歌舞”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和若干建议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类非遗项目在展示空间中的呈现研究--以泗泾十锦细锣鼓展陈项目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1年 第19期34卷 68-70页
作者:金恺婷 胡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1600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展陈项目为例,探讨传统民间戏腔曲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空间中的文化阐释和呈现形式。戏曲曲艺的核心在于舞台演绎,这也决定了其呈现的主体在展示空间中具有区别于其他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其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非遗项目传承路径研究——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收藏 引用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22卷 41-44,69页
作者:叶克军 梁媛慧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无为剔墨纱灯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充分融合了本土精神及地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对于剔墨纱灯认同感出现困境,不能推陈出新,其技艺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受众群体不多,保护及传承难度大。基于文化认同理论视角,探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家非遗项目“鹤舞”的传承与教学
收藏 引用
《珠江论丛》2021年 第1期 224-240页
作者:王仪 宋含宇 刘晶晶 黄彦琪珠海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历史悠久的“三灶鹤舞”是绽放于民间的艺术奇葩,是珍贵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也是珠海市唯一的国家级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舞创造性运用生动的“舞像”形式,在诗化的情景再现中增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象征性寓意具备了丰富的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甘于寂寞 致力传承——上海市非遗项目“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华明访谈
收藏 引用
非遗传承研究》2021年 第3期23卷 44-48页
作者: 陈华明上海市徐汇区非遗办 不详 
海派黄杨木雕诞生于1930年代上海土山湾,创始人徐宝庆将西方雕刻艺术的写实风格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结合,逐步形成了中西雕刻技法合璧、自成一系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2007年海派黄杨木雕入选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黄杨木雕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情况为例
收藏 引用
《艺苑》2024年 第3期 92-96页
作者:张琳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 
福建省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多达26项,且种类丰富。近年来受到方言及流行文化等元素的冲击,福建省曲艺艺术传承发展出现困境。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对非遗保护单位开展调研等手段,梳理出福建省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纤毫水笔写春秋--记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非遗项目传承人石庆鹏
收藏 引用
《华人时刊》2023年 第6期 42-44页
作者:江同不详 
京杭大运河畔世代辛勤工作的扬州工匠,将一份技艺世代相承,让一颗匠心永葆赤诚,其中石庆鹏大师与扬州水笔的身影映照在大运河的碧波之上,成就一份永不褪色的深情。扬州制笔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出现于五代十国年间。但扬州水笔的制作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