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顾仲彝"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莎剧中国化与话剧民族化——论顾仲彝、费穆《三千金》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0年 第1期 130-140页
作者:陈莹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 
上海沦陷时期,顾仲彝、费穆的《三千金》通过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将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态度融入剧本,体现了创作者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对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吁求,而创作者尝试用电影手法营造剧中的民族空气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仲彝的改译剧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 63-66页
作者:刘欣上海大学中文系 
顾仲彝是现代话剧史上最多产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位改译剧作家。他的改译剧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基本忠实于原著"和"中西合璧"。顾仲彝的改译思想反映了现代话剧的建设者在其新兴之初建立剧本创作规范和演出规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德艺精进 知行合一——民国时期上海剧校的育人理念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5年 第4期 88-98,129页
作者:振辉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时期的前身。它"德艺精进、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由顾仲彝与熊佛西两任校长薪火相传,并使之全面践行。其主要体现在: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戏剧实践中掌握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戏、小品异同论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4年 第4期 51-52页
作者:彭仰林 
本文试图以类比的方法把小戏与戏剧小品(以下简称小品)在几个主要方面逐一进行比较,期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对小品之所以为小品,在质的层面上予以揭示,而于其至今纷争的界定问题有所补益.类比的参照,所以仅仅限于小戏而不及其他,自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剧结尾琐议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1年 第3期 59-60页
作者:翁羽 
戏剧理论家顾仲彝说:“戏剧的结尾是观众最后一刻的印象,最好是最深刻的印象,难以忘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一瞬间。”许多剧作家非常重视戏剧的结尾艺术,产生了较好的戏剧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春舫与外国戏剧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4年 第1期 51-53页
作者:杨戈 
中国话剧是二十世纪初期由欧洲输入的新型剧种.在引进和介绍外国戏剧过程中,戏剧家宋春舫起了重要作用.他以其精确的理论美学思想,为初创时期的话剧运动带来了一线光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戏剧学院
收藏 引用
《流行歌曲(下半月)》2008年 第6期 26-27页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其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话剧社团从“爱美”走向职业化的历史动因与文化逻辑——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 第1期 65-74页
作者:穆海亮河南大学文学院 
就完整意义上的话剧艺术而言,其创作方式的集体性特征决定了其创作"单位"并非作为个体的戏剧家,而是融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演出事务管理者等众多艺术力量于一体的创作集体。这个集体在话剧发展史上就是以社团的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派话剧资料辑录及阅读笔记
收藏 引用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 第4期5卷 140-144页
作者: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里所选有关海派话剧的资料,全部是尹诗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全力搜集的。答辩时,邀请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著名学者朱栋霖担任主席。答辩委员会肯定了"海派话剧"这一论题对改写中国话剧史的意义。回想几年前尹诗从上海不断将钩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孤岛”上的《剧场艺术》:一种戏剧演出的“教科书”
收藏 引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 第4期39卷 221-221页
作者:袁联波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1938年创刊于上海的《剧场艺术》,核心栏目为“演剧理论”,偏重于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苏联表导演理论,注重介绍英、法、德等国戏剧家的表导演理论、方法和经验,并重视发表中国戏剧家的演剧理论。顾仲彝、吴仞之(孤岛),张骏祥(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