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顾颉刚"
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故事机变:倡导实证研究的故事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4年 第2期 89-92页
作者:朱家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创造了“历史演进法”的经典研究范式,这也是中国现代故事学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施爱东在《故事机变》一书中检讨与反思了该经典研究范式隐含的“一源单线”与“进化演进”等理论预设的局限性,同时也从方法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皮影戏起源研究的方法论批评
收藏 引用
《民间文化论坛》2024年 第1期 99-111页
作者:王姝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近百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皮影戏起源的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问题众说纷纭,大体上形成了本土起源说与国外起源说两个阵营。本土起源说又可以具体区分为先秦、汉代、隋唐、五代以及宋代起源说五种主张。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观点,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9年 第5期 86-127页
作者:石中琪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1921年,顾颉刚与胡适、俞平伯频繁通信,讨论《红楼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涉及作者及其家世考证、高鹗及续书考证、小说思想内容考证、"旧时真本"的考证、大观园与《红楼梦》地点的考证以及有关红学人物与著述的研究等各个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新红学派的又一创始人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1994年 第4期 304-321页
作者:邓庆佑 
顾颉刚名诵坤,字铭坚,颉是他的号,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生,1980年12月2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七岁.顾颉刚于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以助教名义,留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24年任北大研究所助教.1926年以后,相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和“古史辨”拾遗——作于“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后
收藏 引用
《史林》2004年 第3期 32-41页
作者:罗义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不赞同因后来发生的情形而改写胡适与顾颉刚共同酝酿和发动“古史辨”的历史。指认顾颉刚主持古史辨运动使他成为 2 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位著名领军人物的三个理由 ,古史辨运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的束缚、无家派门墙的学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先生在西北
收藏 引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 第4期15卷 126-134页
作者:王希隆 付军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接受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的委托,考察设计西北教育。考察设计工作告一段落后,顾颉刚深入考察了河、湟、洮、岷地区的民族社会,并在发展西北民族教育、民族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与京剧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9年 第3期30卷 28-32,13页
作者: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他一生与戏曲特别是京剧有着很深的渊源,为我们留下了多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与《禹贡半月刊》
收藏 引用
《史林》2000年 第1期 86-88页
作者:朱守芬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本世纪文史杂志蜂起,其中至今仍有学术价值的历史地理杂志有《禹贡半月刊》。1934年2月顾颉刚以他所执教的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谭其骧执教的辅仁大学的学生为基本力量,发起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国沿革地理和相关学科为宗旨的学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顾颉刚对“杨惠之塑像”考察的史学意蕴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1年 第5期 60-61页
作者:严丹 石中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顾颉刚对“杨惠之塑像”的考察有着极为强烈的史学意蕴,其为保护“杨惠之塑像”积极奔走的背后,体现出顾颉刚独特的史料学认知;而顾颉刚运用“故事”的眼光对“杨惠之塑像”所作的辨伪与演变的考察,更是历史学与美术史跨学科综合研究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顾颉刚的一篇佚文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1999年 第1期 21-24页
作者:刘锡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8年在我国广大城乡自上而下地发动了一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这三个运动,历史上被称为“三面红旗”。被鼓动起来的群众,高举着“三面红旗”,战天斗地,意气风发,恨不得以“一天等于20年”的速度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