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利用具有高度解剖学细节的GHBMC有限元头部模型,建立符合患者头部在受到创伤后出现脑血肿的占位效应,并提出一种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模拟颅脑血肿导致颅内压变化的新思路。通过医学图像软件Mimics得到患者头部血肿几何模型与病变位置,调整已验证的GHBMC成人头部有限元模型,使其符合实际患者头部病变的几何特征,之后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模拟脑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变化。两组仿真中颅脑侧脑室偏移量分别为4.6和5.6 mm,脑中线偏移量分别为4.3和4.1 mm,颅内压数值分别稳定在(2 680±20)和(2 618±18)Pa。实际患者颅脑侧脑室偏移量分别为4.8和4.9 mm,脑中线偏移量分别为3.7和3.9 mm,颅内压数值分别为2 800和2 666 Pa。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来模拟分析血肿膨胀与颅内压增高的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不同胶体以及不同晶胶比对患者颅内压、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及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单位组析因设计设置2个干预因素,即胶体因素(2水平:4%琥珀酰明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晶胶比因素(2水平:0∶1、1∶1)的所有组合,将32例进行癫痫灶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n=8)。术中监测颅内压;术后检测切除脑组织中的脑水含量和AQP-4和NMDAR-1的表达;测定术后2 h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结果 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较4%琥珀酰明胶以及晶胶比1∶1较晶胶比0∶1均可增加液体治疗期间的平均颅内压(F=55.714,P=0.000;F=142.432,P=0.000)、脑水含量(F=31.477,P=0.000;F=84.896,P=0.000)以及AQP-4(F=37.205,P=0.000;F=149.652,P=0.014)和NMDAR-1的表达(F=29.664,P=0.000;F=65.951,P=0.000),两者的影响均呈相加效果(颅内压:F=11.056,P=0.002;脑组织含水量:F=8.007,P=0.008;AQP-4的表达:F=9.845,P=0.004;NMDAR-1的表达:F=5.020,P=0.033);但术后2 h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琥珀酰明胶较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晶胶比1∶1较晶胶比0∶1对脑含水量及颅内压的控制更好,更适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使用;但不同胶体和晶胶比的液体治疗方案对术后神经精神评分无明显影响,均可安全使用。
摘要:背景: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potential,fVEP)可以反映从视网膜到枕皮质视通路的完整性,应用其特征可以准确评价视传导通路受损状况。目的:研究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及其效应。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重复测量设计。对象:2002-03/2003-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损伤患者,共197例,男138例,女59例,平均年龄(38±9)岁。病种包括:脑硬膜外血肿20例、脑硬膜下血肿26例、脑挫裂伤4例、脑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9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5例。方法:采用fVEP与脑硬膜外测压法检测197例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有创检测数据均在fVEP完成后立即采集,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主要观察指标:fVEP结果,颅内压水平。结果:197例脑损伤患者平均颅内压水平(2.75±0.64)kPa(1.54~4.02kPa);有明确视通路损伤患者无创与有创检测值离散度较大;2.79%的患者fVEP未诱发出典型波形;散点图提示fVEP与脑硬膜外测压法一致性较好;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对颅内压水平的波动最敏感(β值为-0.369),其次是收缩压(β值为0.316),舒张压较不敏感(β值为0.147)。心率与颅内压水平呈负相关,能较敏感地反应颅内压的波动,其次为收缩压,舒张压较不易受颅内压变化的影响。结论:fVEP无创颅内压检测值?
摘要:目的探讨以自行设计的"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专利号:ZL 2008 2 0100454.6)"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颅脑创伤手术丙泊酚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筛选重庆市急救中心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颅脑创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6.3±25.8)岁,体质量(63.7±5.6)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n=34),根据动态监测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以调整丙泊酚使用。术前利用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行快速颅内压监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1 h(T2)、手术2 h(T3)、手术结束前10 min(T4)患者SBP、DBP、MAP、ICP、CPP的变化。结果在麻醉诱导前两组SBP、DBP、MAP、ICP、CPP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T2和T3,常规组SBP、DBP、MAP、ICP、CPP下降的程度相对于试验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多功能经颅骨颅内穿刺针在颅脑创伤手术中可有效地监测ICP、CPP改变并能指导丙泊酚的使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为解决长时间颅内压监护中存在的零位漂移问题,研制了LCY-3E智能颅内压监护仪。以一微机系统作为测量、控制的基础,利用气囊导压,以高精度通用传感器测压,较好地解决了零位漂移并满足了临床的实际需要,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摘要:本文从分析传统颅内压监护仪的特点出发,给出了一种新型无线遥测颅内压监护仪的实现方案,重点介绍了系统及各部分的硬件电路及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并对整个系统工作性能做了简要分析。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的脑颅双侧多频阻抗同步测试系统,用于测试由于颅内压变化所引起的阻抗的变化.根据时域阻抗法原理,以及脑颅两侧多频阻抗同步测试的需要,搭建了能够实现任意电流波形发生以及3个通道信号(1个通道是发生的电流信号,另外2个通道是响应的电压信号)并行采集的功能的时域信号测试硬件平台.给出了1种基于特殊奇次多正弦信号作为输入的多频阻抗的无偏计算方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脑颅双侧1.8~ 71 kHz多频阻抗同步高精度测试.从而验证本系统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了解正常颅内压成年人B型超声波测量的球后视神经鞘直径的范围。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2012年3月-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70~200 mm H2O、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连续患者60例。方法由2位检查者采用B型超声波分别测量患者双眼球后3 mm处视神经鞘直径,将2位检查者测量的视神经鞘直径的平均值作为该检查眼的视神经鞘直径,并比较2位检查者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指标视神经鞘直径。结果 采用B型超声波测得的正常颅内压成年人的球后3 mm处视神经鞘直径分别为右眼(5.38±0.67)mm(3.9~7.4 mm),左眼(5.45±0.73)mm(3.5~7.0mm),左右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P=0.372)。男性右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为(5.62±0.62)mm,女性为(5.11±0.64)mm(t=3.129,P=0.003);男性左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为(5.13±0.71)mm,女性为(5.13±0.71)mm(t=3.460,P=0.001)。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位检查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可靠的、易于操作的检测视神经鞘直径的方法。在正常颅内压成年人中不同个体之间视神经鞘直径存在着变异。
摘要:目的探讨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在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科室特点设计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科对150例颅内压增高患者采用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和传统护理记录单进行记录。比较两种记录单的护理记录时间、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及医生满意度。结果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记录时间为(2.8±0.2)min,传统护理记录单记录时间为(4.1±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82,P=0.006)。传统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是20.67%,明显高于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0,P=0.032)。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医生满意度评分为(83.6±4.4)分,传统护理记录单医生满意度评分为(77.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8,P=0.033)。结论表格加焦点式病情记录单减少了护理记录时间,降低了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同时提高了医生满意度,能更好地保证医疗护理安全,值得推广。
摘要:颅脑损伤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人体创伤之一,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因此,提高救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神经外科研究的课题。准确可靠的连续ICP监测,可提供颅内压变化的客观资料,尤其是能及时发现即将发生的急性脑压迫,此项技术在国外先进国家已广泛应用,但监测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在国内难以推广和普及。为此,我院ICU设计了“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应用”的课题,对2003年5月~2006年12月入住的64例患者利用其颅内引流管进行ICP监测,在监测指导下,早期处理ICD,治疗效果满意,为颅内损伤患者找到了一条颅内压监测的新途径,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