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马氏体钢"
3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基于机器学习的石油装备用大截面高强韧马氏体钢智能设计与性能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机械工程》2022年 第19期33卷 2325-2330页
作者:李方坡 路彩虹 赵靖宵 李秀程 尚成嘉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7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83 
为了满足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需求,针对石油装备用强度等级最高的低碳马氏体钢,结合成分性能大数据,基于四种不同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了大截面高强韧低碳马氏体钢成分-强度和成分-硬度预测模型,分析表明,神经元层数为4、层深为64的人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的发展
收藏 引用
铁研究学报》1995年 第4期7卷 67-73页
作者:苏杰 李荣 吴宝榕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 
评述了一系列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的合金设计、热处理工艺以及显微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在韧性和塑性损失较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这类的强度的可能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收藏 引用
《核科学与工程》2007年 第1期27卷 59-63页
作者:赵飞 万奎贝 乔建生 万发荣 马纪东 许咏丽 吴宜灿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介绍了作为聚变反应堆候选结构材料的低活化马氏体钢的基本设计思路,初步确定了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研究了材料的冶金特性、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同时,对比了添加少量钇和硅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硅可以提高材料强度,同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低碳高硅马氏体钢B32钎杆的加工工艺
收藏 引用
《金属矿山》1993年 第8期22卷 25-27页
作者:韩有力 易连忠 高圣平新乡市风动工具厂 
介绍低碳高硅马氏体钢B32钎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该钎杆在侯月线鱼天隧道三类页岩凿岩中批量寿命达到670m。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CLF-1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真空电子束焊接研究
收藏 引用
《焊接技术》2014年 第5期43卷 26-29,1页
作者:陈路 王泽明 陶海燕 陈高詹 朱天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反应堆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 
针对中国固态增殖剂试验包层模块(TBM)的结构材料CLF-1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开展了真空电子束焊接试验,并在740℃/1.5 h条件下进行了焊后热处理(PWHT)。焊后表面成形良好,无任何表面缺陷。基于焊缝中气孔的形成机理,通过电子束重熔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氏体钢MS1180在高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能
收藏 引用
《金属世界》2020年 第6期 5-7页
作者:杨天一 王禹 王焕本钢技术研究院辽宁本溪117000 
汽车在轻量化的同时需要保证安全性能,对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与表征,对汽车车身设计及选材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使用高速拉伸试验机对本马氏体钢MS1180进行高应变速率拉伸测试,研究了材料应力与应变速率的关系,通过对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氏体钢和不锈焊接接头失效分析及处理方案
收藏 引用
《金属加工(热加工)》2016年 第10期 64-67页
作者:邓同喜山东电建二公司 
异种连接并非新鲜事物,由于考虑经济性和设备安全运行,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会出现同一管系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材质的现象。虽然T91/P91或T92/P92在一定程度上完全能够替代奥氏体不锈,但是在考虑高温抗腐蚀时仍然会采用奥氏体不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氏体钢12Cr5Mo的开发生产
收藏 引用
《山东冶金》2018年 第4期40卷 19-20,23页
作者:于洪波 朱卫东山东寿光巨能特钢有限公司山东寿光262711 
通过合理设计的成分,严格控制S、P及酸溶铝含量,冶炼过程采用合理的合金加入顺序,控制10~30℃的过热度,采用未再结晶区轧制及较小的变形制度细化晶粒,采用BOF-LF-VD-Φ600连铸坯-轧制工艺流程开发了Φ220 mm规格12Cr5Mo马氏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相铁素体——马氏体钢的变形强化特点
收藏 引用
《模具技术》1990年 第5期 104-107页
作者:В.А.ЛОБАНБ 陈秉志 
决定板金零件厚度的主要结构参数是刚度、凹陷强度、静强度、疲劳强度和冲击强度。采用较高强度的板可减轻制件重量,最适合于制造按强度计算板材厚度的零件。如按刚度要求设计零件,则可用改变零件外形的方法来补偿材料厚度的减薄。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奥氏体SP2215和马氏体钢X19CrMoNbVN11-1在高温高压超临界CO_(2)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
收藏 引用
《能源研究与信息》2023年 第4期39卷 222-231页
作者:林卓越 杨其国 杨英英 许梓源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 
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循环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实际应用中循环系统部件面临因焊接及叶片自身旋转等拉应力的存在而加重腐蚀的问题,因此探明部件材料腐蚀行为是其在工程领域中应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搭建了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