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高架桥下空间"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非遗介入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活力重塑的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创意)(上)》2024年 第1期 121-123页
作者:郝婷婷 张中波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在城市更新浪潮的推动下,城市中“灰色空间”的利用水平越来越代表城市的更新程度,但现今大部分城市高架桥下空间都存在利用形式消极、设计同质化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存在,是当地文化风貌的展现。将城市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邯郸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问题初探及优化策略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19年 第11期 38-39页
作者:王晓冬 余顺利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文章通过对邯郸市分布的几个典型的立交桥进行调研分析,分析和研究邯郸市立交桥底在空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从人性化的角度和空间利用活力方面等对其目前桥底空间的利用进行分析,并初步制定出可优化处理的策略。希望对其他地区高架桥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下空间资源利用初探——以昆山中环高架为例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18年 第12期 100-101页
作者:乐啸 纪涛 邓春太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城市空间形态,有效加以利用会对城市发展会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以昆山中环高架桥下空间为例,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架桥下空间,有效利用,构建复合型、参与型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产品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工业设计》2022年 第6期 73-75页
作者:杜鹤蒞 徐硕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现有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设计案例进行研究,以对比研究法分析总结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案例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探寻城市居民对城市内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通过产品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提出城市高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城市边角到城市之窗——以邻里中心设计竞赛中高架桥下的空间设计为例
收藏 引用
《新材料·新装饰》2023年 第10期5卷 103-106页
作者:龚臣涛 江捷椿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在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老城居民区由于缺少空间场地的原因,使得本就缺失的社区配套功能无法有效地补充置入,而城市新城区往往出于整体利益的考量,社区配套用地又占据了比较边缘的尴尬位置,无法提升社区居民和谐的邻里关系。文章以浙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改造分析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17年 第12期30卷 344-344页
作者:刘春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道路系统也更加系统化和复杂化,城市干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建设运用了大量的高架桥。但高架桥下空间因尾气噪音污染等问题,一直没有被普遍利用起来。如何将桥下空间变"废"为"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源数据支持下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更新策略研判——以上海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23年 第6期20卷 19-23,79页
作者:蒋应红 姚立成 候鹏 张灵珠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下,采用城市多源数据进行研究对现代城市建设增质提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高架桥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在现代城市中大量建设与运用,但当前研究存在针对以往高架桥下空间研究周边功能考虑不足、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失落空间”到“乐活空间”——高架桥下的社区公园设计营造
收藏 引用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9年 第8期 68-70页
作者:刘丹丹 顼书平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社区的邻里交往关系逐渐走向淡漠,而老城区活动空间不足更是造成社区关系淡漠的主要因素。利用老居民区周边高架桥下空间,尝试改造设计为促进邻里交往的社区公园。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以'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福州高架桥下植物景观空间微气候舒适度评价
收藏 引用
《中国城市林业》2020年 第2期18卷 46-50,100页
作者:刘燕珍 陈琳 许志敏 林涛 陈安丽 何侃 丁国昌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州350002 
文章采用不同舒适性指标探究植物景观对福州高架桥下空间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代表舒适性指标的典型变量V1主要受S指标(综合舒适度指数)的影响;代表微气候因子的典型变量W1主要受空气温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结合城市立交体系的雨水生态收集利用系统设计——以合肥金寨路高架为例
收藏 引用
《安徽建筑》2016年 第3期23卷 217-219页
作者:陈庆泽 茅炜梃 李骏豪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文章试图将城市中典型的"灰空间"——高架桥下空间与雨水生态收集利用设施结合起来,构建线型生态基础设施,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领域探索新的有益的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