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魏良辅"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曲圣”的诞生:魏良辅形象与明代表演文化的运作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23年 第3期44卷 47-54页
作者:徐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魏良辅“曲圣”形象的确立,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魏良辅本人在其著述中制造了自身与普通表演者之间身份的分野;二是晚明江南文化精英不断书写并塑造了魏良辅的形象,使魏良辅由普通曲师而成“曲圣”,魏氏昆山腔由时尚歌曲变为符合文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良辅昆腔改革检讨录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20年 第1期36卷 90-95,149页
作者:冯健民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5 
魏良辅的昆腔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创出了"水磨调",使昆曲唱腔由原来的"平直无意致"一变而为"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为昆曲的发展立下了不世之功,此已是昆曲史上之定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许多人认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良辅《曲律》歌唱表演理念的现代解读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 103-107页
作者:张蓉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明代昆曲改革家魏良辅在其曲语名篇《曲律》中,对昆山腔的声律、唱腔、板眼、音韵、伴奏、演唱、练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是我国昆曲艺术的珍贵文献。他的曲语理论不仅成为昆曲演唱表演的引导性基本原理,同时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良辅——与《南词引正》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1990年 第4期 12-14页
作者:俞为民南京大学历史系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末年,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戏曲艺术家不断地从艺术上对它加以改进和完善,赋予它较高的艺术魅力,而其中魏良辅的贡献尤为卓著,早在明代,就有人予他“昆腔之祖”的美称(沈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山腔、魏良辅和吴语音乐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2期26卷 113-117,70页
作者:郑祖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08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031 
入明以后,南戏的发展衍生出四大声腔。昆山腔一跃而在众腔之上,其中有明初复兴华夏文化、以吴语为正宗的社会原因。昆山腔经魏良辅的改造,发展了吴语音乐,使之能与北曲相抗衡,成为明代华夏戏曲艺术的代表。昆曲的形成,蕴含着昆山腔、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曲律家对魏良辅改革崑山腔的矫正和完善
收藏 引用
《文史》2013年 第1期 37-62页
作者:俞爲民 
魏良辅采用顾坚创立的清唱崑山腔的演唱形式对南戏崑山腔作了改革,改变了早期南戏唱腔因采用崑山方言和依腔传字的演唱形式而造成的“平直无意致”的缺陷,具有了细腻婉转的风格,有了“水磨腔”之美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良辅与昆曲艺术的本体革新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4年 第3期25卷 41-44页
作者: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在昆曲的形成发展中 ,有两次重要的历史变革 ,即元末明初 ,顾坚等人的“发南曲之奥”与明中期嘉靖间魏良辅等人的创制“水磨调”。如果说第一次变革使昆曲打上文人鲜明的烙印的话 ,那么第二次魏良辅的探索从艺术本体方面完成了昆曲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雅化和官语化视野下的魏良辅声腔改革——兼与顾聆森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9年 第1期25卷 158-168,70页
作者:戴和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029 
昆曲在其早期发展和由地方声腔走向全国性剧种的过程中,不仅经历了雅化的过程,而且,经历了由方言向官话转化的官语化过程,魏良辅的声腔改革只是雅化和官语化的一部分。昆山腔是昆曲发展的母体,其雅化和官语化并不排斥当地方言。魏良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8年 第5期24卷 160-164页
作者:顾聆森中国昆曲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6 江苏省昆剧院江苏南京210004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曲家魏良辅是乐籍中人说——兼谈乐籍群体、教坊体制对昆曲和传统曲牌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13年 第3期 29-35页
作者:程晖晖菏泽学院音乐系 
魏良辅是戏曲史和音乐史上著名人物,其身份、生平和对昆曲的贡献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笔者在此综合多种学说和材料,进一步提出他是乐籍中人,从乐籍文化视角对其身份、隶属机构、生卒年代和籍贯作多层次研讨,并提出对昆曲和传统曲牌创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