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黄宗羲"
72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试论黄宗羲的遗民中道观
收藏 引用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 第5期32卷 102-108页
作者:黄敦兵湖北经济学院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黄宗羲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其"节""只在穷饿","抱道不仕"而"止于不仕"异朝,这与为故国尽死节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决意一死、不顾其他并非唯一选择。傲活人世,竭力著述,不仅从制度设计上&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学精神是黄宗羲启蒙思想的成因
收藏 引用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 第5期27卷 82-86页
作者:张践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872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明清实学是他启蒙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黄宗羲通过对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否定的思想。同时,在以“实学”求“实用”的精神指导下,黄宗羲对未来的理想民主社会进行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儒家经典政制中的政教关系——以黄宗羲之学校论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政治思想史》2014年 第3期5卷 1-14,197页
作者:顾家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学校"之设计是黄宗羲政治思想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其核心在于对传统政治中之政教、政学关系予以一种具体的制度性规划,堪称儒家政制理念中关于政教关系问题的经典论述。具体而言,学校之功能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作为精英再生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析黄宗羲的政治构想——以《明夷待访录》为切入点的历史考察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5期 90-93页
作者:李素宁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他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新民本思想。《明夷待访录》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闪露着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温明清之际的地方自治学说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 第9期 47-56,157页
作者:屠凯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中国古代在封建制与郡县制之争框架下所提的地方自治学说,特别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仍影响着包括法学在内的当代社会科学。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地方统治者世袭,至少要由本地人治理地方社会,而后者的实施则依赖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之与史──《白门柳》三题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9年 第2期 85-94页
作者: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 
《白门柳》在解决史与诗的关系的一系列涉及艺术规律的问题上,提供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艺术经验。它实现了诗与史之比较完美的结合,作者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反映明未清初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的历史真实及主要历史人物的一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夷待访录·学校》之学校制度设计述评
收藏 引用
《当代儒学》2022年 第1期21卷 133-154页
作者:简佳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学界过去对《学校》的专门研究较少,多拘泥于民本与民主的定位之争,盛赞多、批评少。而本研究重新归纳并评价了其学校制度设计,包括劫佛老以济儒、并蓄历法医学;由公议选出学校领导者,使之摆脱行政化;维护清议,普及教育;学校议政,为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李渔的艺术人生
收藏 引用
《文史哲》1994年 第3期 67-71页
作者:王昕山东大学中文系 
李渔以其特殊的经历、人格以及出众的艺术才华,标举起异端大旗。他所选择的卖文糊口、托钵干谒的生活道路和他讲求生活情趣与物质享乐的人生哲学,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晚明文化风尚在清初社会里的印迹和影响。在清初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宗炎诗文著作考述
收藏 引用
《中国哲学史》2017年 第4期 77-81,121页
作者:胡士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浙江余姚黄宗炎(1616—1686),生于明末诗礼官宦之家。少时受教于胞兄黄宗羲,及长师从节义大儒刘宗周,奠定了宗炎一生学术方向与人格精神。早年,宗炎事场屋之习,修科举之业,声闻远播,与兄宗羲、弟宗会合称“浙东三黄”。明清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夷待访录》在清代中后期的传抄、阅读和接受
收藏 引用
《船山学刊》2022年 第1期 117-128页
作者:蔡纪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上海200433 
在清代文化政策的高压之下,《明夷待访录》始终处在思想潜流之中。道咸之际,《明夷待访录》在广东和江南重新刊刻,这些刊本的背后代表着抄本的积累以及学者思想旨趣的转移。新见薛福成和袁昶的抄本以及其他《明夷待访录》抄校本,不仅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