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上海采风》编辑部"
7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批评》的“开炮”与新批评的召唤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2年 第2期 4-9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文艺批评屡受质疑、诟病。那些披着含情脉脉的“人情”面纱的虚伪赞美词.那些在资本掌控的“车间”的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广告批评”,无不让人憎恨,可又深感无能为力。幸而,让人振奋的是。在上海。新诞生不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舞美:不止'颜值',更是'艺术的冲锋者'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5年 第7期 12-19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文联主办的中国剧协全国青年舞台美术家研修班(简称'青美班')日前圆满结业,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台湾、澳门等活跃在舞美领域一线的64位青年舞美设计师汇聚一堂,在历时19天的研修期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尔冬强:一个在时间河流里的逆行者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3年 第4期 60-64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走进石龙路上的一个创意园区,很安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清,转了一圈,我努力寻找着'尔冬强艺术中心'这个牌匾,没有踪迹.'走到底,看到一个落地大玻璃的房间.那就是了.'尔冬强在电话中给我引路.找到了,透过树木与玻璃,我看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继承者们--走近上海青年书法家群体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4年 第9期 14-21页
作者:刘莉娜《上海采风》编辑部 
在最新一届市民文化节上的书法大赛中,积极前来参赛的市民大多为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其次是被父母领着来的小学生,而年轻人几近不见踪影,这让上海书协的秘书长潘善助先生甚感危机:“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错位的艺术教育——'艺考热'背后的冷思考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1年 第4期 4-13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艺考奇观'每到冬天,艺考生们就考疯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坐飞机乘火车赶往北京,各个院校也都在北京设摊抢生源,蔚为壮观.今年也是如此.我们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设了点,全国共招26名学生,北京考点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冯远:“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2年 第8期 60-65页
作者:袁龙海《上海采风》编辑部 
去年初夏,笔者采访上大美院院长汪大伟时,听他说起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知青的经历,他自豪地说:我有一个“插兄”叫冯远,是知青中有名的画家,文革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成为浙江美院第一届方增先的研究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即将到来的中国音乐剧时代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2年 第7期 20-27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日前隆重闭幕,音乐节不仅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音乐会,还通过一系列展演节目反映了国际音乐潮流。本届的闭幕演出也一改往常的经典交响乐“压轴”,引入了国际流行的摩登艺术——音乐剧。闭幕式节目俄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剧如同佛门,我们一起同修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3年 第12期 54-61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他是真正的‘中国’的戏剧导演,看上去长期割裂、甚至于一度有很深鸿沟的话剧和戏曲,这两种戏剧形态在他手上捏合得非常好.”“他是近3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导演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导演艺术家之一,也是我们中生代当中最具有代表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海:构建“美学城市”成为“设计之都”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3年 第5期 20-23页
作者:刘莉娜《上海采风》编辑部 
解读作为'设计之都'的上海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届艺术设计展主策展人):大家都知道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它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进入中国,上海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发源地之一,当年的上海作为远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抽象艺术与美育之道——复旦大学首创抽象艺术课的启思
收藏 引用
上海采风2011年 第5期 28-33页
作者:胡凌虹《上海采风》编辑部 
抽象艺术绽放在复旦2009年,抽象艺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次走进中国大学校园.在去复旦大学光华楼的路上,微电子专业大三学生刘洋无意中瞥见了幽暗的车库里渗漏出的一线斑斓的色彩,这里正举行学生抽象艺术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