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IT巨星陈世卿:成才美国的华人精英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18期 40-41页
作者:朱宇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年龄似乎不是这位61岁的美国两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的障碍,1980年代,美籍华裔科学家陈世卿就因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蜚声国际。而世事变幻,在美国对中国长达数十年的高科技封锁后,作为行业翘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创造”从“创意”开始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28期 26-29页
作者:唐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是对中国制造这一“汗水工业”最为形象的描述。“中国制造”与“外资创造”的现象。已经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宝洁“数字广告”:精确还是虚夸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26期 28-29页
作者:李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宝洁公司可谓“时运不济”,其产品接连因为涉嫌违反《广告法》而进入工商部门的质疑“黑名单”。是什么让很多消费者司空见惯的宣传口号一夜之间变成了呈堂证供?宝洁有没有更加明确的策略渡过这个“夏日里的冬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注会”第一案凸显行业“内忧外患”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29期 22-25页
作者:王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一条点名道姓的招贤广告,不仅招惹来了国内“注会”业内第一桩官司,同时还曝光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日渐恶化的生存状态和被“洋”所“收编”的尴尬境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春都”恩仇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22期 12-19页
作者:王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失去自由达15个月之后,原ST春都掌门人刘海峰一改昔日“不懂妥协艺术”之个性,“为了家人”和个人“只想得到自由”,他自愿在一份由市政府等方面代为起草的“意见”上签字;但刘海峰事件似乎已成了一个利益符号,围绕这位企业家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东嘉莉诗携5亿登陆青白江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 第42期 42-43页
作者:崔晓林 邹锡兰 刘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此许破旧的街道,穿梭往来的摩托车,路边众多的餐饮小店……和南方许多小镇一样,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盐步大道,普通中显出些许纷乱。但大道深处的一处景致却显得颇为特别——一组热辣的内衣形象广告和白金汉宫风格的建筑群坐落于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北京,“酷”北京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 第31期 16-25页
作者:李萌 万璐 乔荍 李楷 李驰 李玲《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不详 
8月8日夜,一场如梦如幻的奥运会开幕式,为北京在全世界收获了阵阵惊赞。泱泱中华5000年的文明,与现代艺术完美凝结,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中绚烂进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活动家余隆:“艺术和商业挂钩不用遮遮掩掩”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 第17期 48-49页
作者:刘永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不光是我,全世界的指挥家都一样,陪完赞助商,再看乐谱。而且谁都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唯有埋头把音乐做得更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告贷款:银行有意 企业无情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29期 36-37页
作者:曹月敏《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 
如果企业没钱,也可以向银行借钱作广告。广告贷款的卖点在于“媒体供应商能规避客户拖款风险,广告客户也可减小资金周转压力”。但现实是,一方面银行一厢情愿的想放出贷款,另一方面,企业却对此不太“感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陈逸飞未尽的视觉“硅谷”
收藏 引用
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第17期 52-53页
作者:唐韵《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美国《艺术新闻》曾这样评价陈逸飞: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而在去年底陈逸飞与记者的对话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对视觉产生的畅想、对视觉“硅谷”的热切盼望却没有油画中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