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艺术》编辑部"
200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笔耕”与“砚田”:明清文士以画治生的传统追溯与合理性言说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年 第6期37卷 55-63页
作者:王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北京100012 
明清文士以画为生者数量显著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他们的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仆非画工”与“借隐于画”:论明末清初文士以画治生的身份焦虑与心态言说
收藏 引用
中国美术研究》2022年 第1期 147-154页
作者:王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北京100029 
明末科举之途壅塞,更兼朝代鼎革,文士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以画治生亦成为常见的谋生方式。然而文士以画为生,行迹与画工无别,极易引发身份焦虑,这在其治生举措之中亦有所体现。就观念理路而言,此种身份焦虑源自“君子不器”的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杨盛龙《西湘记忆》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 第4期16卷 42-43,56页
作者: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编辑部 
这本《西湘记忆》对于广大读者,我认为是一本很独特、很别致、很精致的散文小品集。文中所写,都是湖南西那个叫湘西的地方的事情。早些年,这个地方出了沈从文、黄永玉等作家(或作家兼画家),地因文名,沈从文的小说美,小说所写湘西人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闲写青山卖”与“不使造业钱”:唐寅以画治生的意义言说及其后世接受——以《言志》诗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晋阳学刊》2023年 第4期 72-80页
作者:王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北京100012 
《言志》诗是唐寅影响甚广的作品,也是其关于以画治生意义的典型言说。此诗在后世文人的言说中反复出现,虽态度不一,但基本与以画治生的相关问题紧密相关,或以其诗句指代以画为生的治生路径,或借此对以画治生的意义予以申说。对于唐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21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2年 第4期36卷 58-68页
作者:李修建 孙晓霞 刘桂荣 秦兴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北京100012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北京100012 
2021年度,艺术学界在总结百年现代中国艺术理论特性、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学科架构、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扩展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维度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创新,也有思想的纵深发展。艺术史研究走向深入,研究者尝试厘清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 第3期 20-31页
作者:李雷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编辑部 
李雷(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部):近些年来关于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重拍以及舞台剧创作接连不断,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四大名著被消解和被消费。这关涉到我们如何对待古典名著背后的那些历史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黄河远上 文明化成——黄河陕西段文化考察札记
收藏 引用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 第19期 65-74页
作者: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化》杂志编辑部 
人类各民族文明的起源与大江大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江河为人类提供生命存续的原始养分,人类依傍江河而生,逐渐形成了各民族文明的核心样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三江源到入海口,黄河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肯·洛奇的双重挑战与超越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8年 第6期 96-100页
作者: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 
本文通过对肯·洛奇新世纪主要作品的分析,试图探讨他在思想与艺术上新的突破与挑战,这既包括他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挑战,也包括他对无产阶级艺术以及"自我"的挑战,文章认为他的"双重挑战",不仅为当代电影艺术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夏尔·巴托的艺术摹仿论及其内在矛盾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1期60卷 123-132,144页
作者: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北京100029 
夏尔·巴托《被划归到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一书,在历史上首次建构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体系。世人尽知巴托对现代艺术体系的贡献,却并不一定尽知巴托此书主要致力于对艺术摹仿论的系统论证。实际上,摹仿论是艺术得以成体系的基石,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当代汉语小说中的若干方言实践问题
收藏 引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 第3期 42-54页
作者:张元珂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编辑部 
方言在中国现代小说语言中的演变史,或者说小说家对方言既亲和又逃避、既召唤又剥离的“纠缠史”,因受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深度关联、规训,致使其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方言进入小说的方式、方法、效果,以及由此引发当代汉语小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