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现代苏州》编辑部"
5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作为非遗的昆曲(笔谈)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4年 第4期 1-18页
作者:朱栋霖 朱恒夫 周锡山 刘志宏 丁盛 冯亚兵 朱光磊 李伟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中国昆曲年鉴》编辑部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不详 苏州大学哲学系 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曲研究中心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首批第一名),开启了昆曲在21世纪的传承发展之路。23年后的今天,作为非遗的昆曲,其传承与保护仍面临着新的难题与挑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作之都中国创意产业的光福样本——刀尖上的中国传奇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3年 第25期 24-29页
作者:肖寒《现代苏州》编辑部 
精致,是苏州城自古而来的风格和气度。这2500年风华凝结而成的“精、巧、细、灵”,非“苏作”莫属。在苏州光福,便是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一度,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哗,光福仿佛远离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颜刚:微中求精的核雕“80后”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3年 第22期 78-79页
作者:陶瑾《现代苏州》编辑部 
一顶棒球帽,一身运动休闲装,眼前这位潮男几乎颠覆了我们思维定势中对核雕大师的印象。来到颜刚在中国工艺文化城珍宝馆一楼的工作室,他正泡着普洱等待记者的到来。小而雅的工作室里,颜刚的系列核雕作品尤其引人注目,那些造型优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亲水吴门的“红色”创意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8年 第15期 92-93页
作者:陶瑾《现代苏州》编辑部 
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这横跨护城河的吴门桥,尽显苏城雅韵。古往今来,吴门桥地区的烟水风物孕育了这方水土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也在不经意间融汇贯穿到今天的城市治理、党建品牌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旗袍小镇的“太湖梦”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6年 第22期 68-69页
作者:丁丁《现代苏州》编辑部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旗袍,是行走的艺术。当旗袍走进建筑,你能否想象得出有多少种美轮美奂?小镇不小 丝织文化源远流长 8月初,中国吴江旗袍小镇在北京举行推介会暨国际建筑师设计大赛发布会,来自文化界、建筑设计界、服饰界的200...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文康:守望缂丝的千年之美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4年 第19期 90-91页
作者:陶瑾《现代苏州》编辑部 
2013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吴文康缂丝设计与生产工艺展”,展出半月有近万人前去欣赏其精湛的缂丝技艺。吴文康带去的100多件作品都是他近年来在全国各艺术展争金夺银的缂丝精品,他和夫人还现场展示缂丝织绣过程,让参观者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生活和园艺之变——园博会里那些改变生活的创意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6年 第10期 52-55页
作者:亦安冉《现代苏州》编辑部 
苏州园林文化与波光潋滟的太湖湖光山色交错融合,当水墨江南的地域文化与纯真质朴的乡村田园气息完美邂逅,五湖四海的宾朋将开启一场绚丽多彩的园林盛宴——太湖园博会。园艺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出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州离“素食天堂”有多远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3年 第8期 76-78页
作者:李楠 钱佳萍《现代苏州》编辑部 
初春的中午,阳光显得有些懒洋洋。在园区的李公堤,陈苏和朋友在一家创意素食餐厅里,津津有味地品着招牌菜“五福布袋”和“一品鲜”。她说:“叫一桌生猛海鲜只能证明那是个暴发户,而吃上一顿素食大餐才真叫酷。”如今,在苏州,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苏作到苏意大师眼中的光福之路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3年 第25期 54-55页
作者:肖依《现代苏州》编辑部 
苏作是一个传统产业,经过光福政府和民间持之以恒的精心打造,现在已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工艺品牌。近年来,光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开启苏作产业从生产加工向文化创意乃至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引领苏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收藏 引用
现代苏州2013年 第8期 36-37页
作者:吴娟娟《现代苏州》编辑部 
“冲高回落”是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所奉献给我们的过山车印象,尤其秋拍成交的哀鸿一片让市场感到深深的“寒意”。加上2013年后被看作是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这无疑让市场更加悲观。然而,就在2012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市场传来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