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欧阳予倩“红楼戏”审美形式新探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3年 第2期 59-69页
作者:王聿霄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欧阳予倩自编自排自演的“红楼戏”是其早期舞台生涯的代表作。欧阳予倩“红楼戏”的审美形式由他的社会人生观念和他在创作中使用的艺术手段共同构筑。因此,他的“红楼戏”的审美形式具有两个特征:其一,作品通过核心人物的动机,表现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罗伯特·布鲁斯坦的戏剧经典论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2年 第1期 53-63页
作者:夏纪雪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布鲁斯坦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归纳与总结,其戏剧经典论见解独到,蕴含革新思想。布鲁斯坦立足现代戏剧,探讨它们与传统戏剧的联系,同时将目光聚焦于"反叛"之上。其名为"反叛",其实为反思与革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对“十七年”时期相关讨论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 第3期39卷 124-133页
作者:黄静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十七年"时期,对应戏曲现代戏创演的三个高潮,出现了三次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集中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58年,它的标志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召开。第二次出现在1960年,它由文化部举办的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体视域下亚里士多德悲剧观再解读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8年 第4期 48-54页
作者:何浙丹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戏剧渐近没落的背景之下为悲剧辩护,从身体性人的存在事件出发来重新审视悲剧,建构了一种新的悲剧性。他重新发现了身体,内在地饱含着灵魂,并将人的本质内在于自身,通过行动得以显现。悲剧艺术通过对行动的摹仿,是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心灵史》解读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6年 第3期 101-111页
作者:李晨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张承志的《心灵史》自1991年问世以来便成为震动文坛的争议性作品。然而,文学、历史与宗教的杂糅和作家独特的思想理路,又为深入阐释这一文本带来较高的难度,形成了赞赏/批判者众多,切中肯綮者寥寥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几篇具有典型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6年 第5期 45-53页
作者:韩丝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莎戏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对从莎士比亚原著改编而来的戏曲作品的统称。随着东西方戏剧不断地交流与碰撞,莎戏曲作为戏曲领域中跨文化实践的一个先行者,其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莎戏曲旨在精准把握莎士比亚原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代戏曲理论中戏曲史述的逻辑演进及学术特征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17年 第4期 98-108页
作者:黄静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曲学"大行其道之时,戏曲史述被简化为曲史述;伴随戏曲作为叙事文学样式和综合艺术样式这两种观念的渐次清晰,"叙事理论体系"和"剧学体系"逐步形成,戏曲题材沿革和历代演剧更迭的梳理开始出现。同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十七年”时期报刊类戏曲学术载体与戏曲史学科建设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8年 第2期39卷 59-66页
作者:黄静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营建更固定、更集中的报刊类戏曲学术载体,是"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术环境的一个显著变化。相比民国,此期不仅出现了较纯粹的戏曲学术期刊,而且综合性戏曲期刊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政权的保障下,它们可以适当兼顾学术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史料局限与模式偏颇: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纂批判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7年 第4期 18-25页
作者:黄静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编纂评价标准分为戏曲历史事实还原标准和演进途径设计标准两类。其中历史还原标准又分为史料选用标准和史料解读标准。"具""确"和客观分别是史料选用与解读的标准,而"适当"是演进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长生殿》的三个日译本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0年 第3期 124-134页
作者:仝婉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长生殿》有三个日译本,分别出版于1923年、2004年和2011年。这三个译本是日本学者在中国戏曲研究领域不断努力的一种成果呈现形式,其翻译方法和风格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对中国戏曲及中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可为研究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