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
6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影人年谱数据库与数字人文知识生成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25年 第2期 86-93页
作者:朱子彤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影人年谱提供了新的范式与方法,作为数字基础设施之一,为电影研究、创作和分析提供了新途径,并促使研究者对工具和对象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反思。数据库作为数字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接合人文社群与技术脉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风险与机遇:深度合成纪录片如何呈现真实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5年 第1期 100-104页
作者:孙健 叶新宇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深度合成技术自问世伊始便饱受争议,但技术无善恶,在纪录片领域,深度合成技术使纪录片创作面临风险和机遇。在风险方面,深度合成技术的应用容易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挑战纪录片伦理,引发观众的信任危机;在机遇方面,深度合成技术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性的“生意”:广播与近代上海都市商业文化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2024年 第5期 81-97页
作者:李暄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本文聚焦民国上海商业广播,描述广播这一现代性的“生意”如何发展起来,同时这门“生意”又如何嵌入到上海的城市传播实践中,创造了何种新的城市文化形式。研究发现,广播电台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组织形式,在城市引入、连接并绘制了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 第12期42卷 104-109,115页
作者:徐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新女性》(1935)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女性解放话语在都市银幕上的延伸,也是本土影坛严肃认真地思考家庭空间之外的女性出路问题的重要尝试。该上映之后不仅在影评圈引发了激烈的论战,而且使制方卷入与新闻记者公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早期侦探的类型探索与意识批评(1920-1949)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 第3期 79-87页
作者:徐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侦探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描写侦探英雄调查隐秘事件或犯罪案件的类型电影。自《车中盗》(1920)始,我国本土电影公司亦尝试制作侦探。从类型的草创、砥砺、提升和完善,直到形成"霍桑探案""中国的陈查礼"等本土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求权力话语的“合法性” 论20世纪30年代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民族主义话语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 第5期 83-90页
作者:徐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20世纪30年代国内广泛多样的社会力量表达了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参与了民族电影身份的理论建构。制公司主张电影商业本位的民族主义,三民主义主张"三位一体"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文艺理论主张"统制"与"中心&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心意识、创作批评与镜式想象——论《电影月刊》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语言建构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9年 第4期 89-92页
作者:徐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教授201701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探讨。该理论延续了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思想精神,一方面将理论重心置于对低俗投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疯狂动物城》:乌托邦遗产与重启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2016年 第6期 85-89页
作者:张永禄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暨纪录片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1701 
迪士尼动画大《疯狂动物城》于《乌托邦》发表500周年之际,在全球范围内热映并引发对于乌托邦的讨论,可视为巴迪欧意义上的事件哲学。影命名的不同选择显示了乌托邦价值立场的鲜明分歧。《疯狂动物城》在乌托邦叙事上自觉地尝试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时代国潮文化公益传播的创新策略——以“敦煌诗巾”为例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2022年 第8期 118-119页
作者:施州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在文化自信战略背景和数字技术赋能下,国潮文化公益传播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传播学视角之“传播者、受众和内容”三个维度,以“敦煌诗巾”为例,探讨国潮文化公益传播的创新策略,并对未来国潮文化公益传播提出建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声景转向及其具身传播趋势
收藏 引用
《编辑之友》2022年 第3期 69-74页
作者:孙健 张书端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上海201701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21世纪以来,在《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中,创作者精心设计解说词、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为受众营造出一场场听觉盛宴。中国纪录片的声音景观转向是数字时代听觉文化复苏的一种表现。声音具有强烈的亲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