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贾樟柯总能够巧妙地拿捏好表达的分寸。他既能够避免对现实作出过分理想主义的美化,也能够远离按照自然主义的方式机械地复制现实。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在确保真诚和良知的基础上,对现实展开善意地探索和描写,努力实现现实与理想、偶然与必然、个别与典型、主观体验与客观内容的协调一致。
摘要:本文以上海纪录片学院建设为例,追踪我国纪录片教育的起步和初期发展,提出以"纪录片+"的方式,创建"大纪录片"学院,开展"大纪录片"教育,解锁专业纪录片教育的发展问题。深入探讨"大纪录片"教育,有助于建设高校未来人文高地。
摘要:社会性别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个独特而富于挑战性的视角。越剧女小生女扮男装,成功地刻画具有越剧风格的男性形象的关键,在于掌握了刚柔平衡的创腔原则,在两性声音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中点,既能以男性人物站立在舞台中央,又不失越剧剧种的柔美。女小生的创腔是在适度音色模仿的基础上,演员根据不同的音色条件,有外刚内柔、外柔内刚和刚柔兼济三种创腔途径。女小生的创腔方法对于越剧女小生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确立越剧柔美抒情的剧种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什么时候看后视镜,什么时候看前面的路况呢?如果看后视镜的时间太长,……那么我们就会迎头撞上没有看见的、难以逆料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死死盯着前方不动,眼睛里看不到、脑子里想不到我们来自何方、曾经去过哪里,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正在向什么地方前进。”
摘要:随着广告的视觉化趋势和读图时代的到来,广告的视觉修辞所带来的效果明显比语言更加强烈。为了增强广告的说服力,早期上海报刊广告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视觉修辞来形容、润色或优化广告内容。本文拟通过一系列早期上海报刊广告案例中运用的视觉对比、视觉比喻、视觉夸张、视觉排比等视觉修辞手法来解析广告的视觉反差、视觉震撼力和如何制造了广告记忆点等内容。
摘要:原生广告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融合媒介特性、强调用户体验效果,逐渐成为广告营销的主要形式。其中,在线视频原生广告凭借内容原生性、高参与性等优势成为最具活力的形式之一,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基于UTAUT模型,对在线视频原生广告用户参与度进行了实证研究。201名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参与度与绩效期望和广告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感知风险无关。据此,本文对有效提升在线视频原生广告用户参与度提出建议。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由视觉形象组成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商品的视觉形象,广告中的想象图景在大众媒体传播中连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甚至依靠商品的视觉形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在视觉消费与生产中存在过誉商品符号价值的误导。今天的广告插图为人们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幸福生活图景和看似拥有丰富选择的形象世界。但这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人们真正的需求在本质上背道而驰,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真正的人生幸福观念,消除消费主义的平等幻影。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融合新闻”已经潜移默化在新闻实践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运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第一财经》视觉与艺术项目小组的新闻内容的生产流程及其实践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探究发现,在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渠道的多样性和技术素养要求的全面性,从而探讨在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深远影响,希望对微观上解决“融入”难题提供相关参考。
摘要:这次疫情为新时代新媒体环境条件下纪录片的定位与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研究者,都有必要思考纪录片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何在未来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实现转型发展,而这次疫情及纪录片的创作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要:随着AR技术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增强现实信息成为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根据施拉姆提出的“传播四大功能”理论,传播具有社会雷达、决策管理、传授知识和娱乐四方面功能,AR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技术,对传播四大功能也是一种“增强”。AR技术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观察现实世界,更快、更正确地作出决策,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寓教于乐,从而让传播活动更好地服务个体和社会。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