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研究中心""
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叔孙通与汉初制乐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 第3期 82-91页
作者:杨赛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刘邦早年向往薛地任侠文化。汉国初建,刘邦任用叔孙通制礼乐。叔孙通深受薛地礼乐文化的熏陶,在秦朝廷从事过礼乐工作,他和学生、齐鲁儒生、秦乐人共同制作了汉郊庙乐、汉上皇宗庙乐、汉高祖宗庙乐等。叔孙通在汉初的制乐活动持续时间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郑玄与汉代《乐记》校注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 第4期 66-73页
作者:杨赛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继许慎、马融和卢植相对零散地《乐记》校注之后,郑玄成为汉代《乐记》校注的集大成者。郑玄在马融和卢植校注的基础上,参照刘向的编次,对《乐记》做了校勘,轻易不改字。郑玄的注释包释音义、释字词义,释句义、释节旨和释乐事五个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中的制度性音声属性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1期 32-43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仪式音声依寓于信仰仪式而运作和生成。面对如何"听到仪式"的问题,其关键处并不在于能否经由听觉辨识仪轨进程,而是通过听觉领悟音声所具有的内涵。换句话说,仪式内涵之所以能够通过音声"进行可感知的系统表述",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巫乐”的比较:天人之“路”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3期 31-40,72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巫"及萨满究竟如何上下于神山,蹴就于神树?其通天的神路,隐喻了何样的思维与观念,又蕴含着何样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投影?既然巫文明延续的理由是有形—无形的"在世存有",重要的就不仅是告诉人们存在着另外的一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响器制度下的“巫乐”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2期 28-37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中国人对于声音的选择、制造、使用和接受,与西方古典音乐所界定的、前缀定冠词的"the music"的最大区别——对于"响器"之声的偏好。这与其"樂"总是存在于"礼"并贯通于世世代代的信仰仪式与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巫乐”的比较:“以歌行路”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4期 33-44,66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巫者以"路"在沟通天人的不同层次穿行,表达了她所生存的文化中人们看待世界的联系观念。每一次执仪,都在某种凭借中浮现"这条路"的结构;而每一次"以歌引路",又经由仪式境域中的"路数"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巫乐”的比较:执仪者的身份与性别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2年 第2期 31-40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以"巫乐"中执仪者身份与性别呈现出的展演制度及其比较研究,有助于探讨"萨满式文明"中通天之巫何以越过重重历史而延续的理由。因此,在萨满定义的"泛""狭"之争上,过于专注某种信仰或宗教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与迷幻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3年 第3期 29-37,62页
作者:萧梅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抽搐、战栗以及形体的狂乱舞动,正是巫或萨满在人-神(鬼)之间过渡与转换所显示出的形体特征。这一特征总是伴随着各类不同的声音或"音乐",那么音乐是否能够引发"出神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比如音乐到底在多大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下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答关注者问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21-25,4页
作者:刘红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了第十六届年会,笔者以《道乐研究三十年——方法学层面的几个问题探讨》为题参加了年会。会议期间,有关注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学者对笔者进行采访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云南景洪与缅甸景栋泼水节仪式音乐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4年 第6期 46-55页
作者:杨民康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研究中心"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西双版纳和景栋有着共同的佛教节庆(如泼水节、安居节等)及其他传统节日,傣族和布朗族(泰娄人)等在节日和平时的宗教文化生活中使用着同样用经典傣文书写的贝叶经和课诵经腔、一脉相承的铆钉大鼓、象脚鼓、铓锣和钹等传统乐器,由此形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