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4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因"文"而观,索"献"以构——网师园再识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5年 第2期 45-53页
作者:殷悦 沈旸 吴琛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南京210096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 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215008 
在整体性与历时性的园林认知基础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变化的方式:爬梳文献中的胜处构建、路径体验与区位的关联,分析变迁中的网师园空间与结构,解读在"设计者"需求与社会文化背景演变的过程中,园林的空间感知与变迁本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乡建与本土审美体系的张力及相处之道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5年 第1期38卷 14-23页
作者:季中扬 张娜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 
乡村不同于特定框架中的艺术作品,不能以一般审美对象视之,而应将其理解为审美体系,即将其审美经验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整合。在现代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本土审美体系虽然已经式微、瓦解,但根脉未断、底色未改,艺术乡建应不断反思其介入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
收藏 引用
《美术》2023年 第7期 6-19页
作者:方李莉 范晓颖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艺术乡建作为社会参与式艺术在中国乡村的重要表征,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和时代担当,是我国百年乡建思想遗产和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社会参与式艺术思潮的互融结果。艺术人类学从整体性视角对艺术乡建进行观照,分析了艺术家与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实践中学习 在课题里研究——回忆跟随费孝通先生学习的日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2期 5-15页
作者:方李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曾经是中国人文社会学中最早的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笔者有幸在这一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制度的跨学科要求,使得笔者有机会从艺术学进入人类学的领域,并在做博士后期间有幸得到了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42卷 59-67,183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江苏南京210096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初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在欧洲的知识生成与认知谱系
收藏 引用
《美术》2024年 第12期 10-17页
作者:任仕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在20世纪初入藏大英博物馆的短短几年内,迅速引起欧洲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经过宾雍、翟理斯、沙畹等多方接力,将中国卷轴画史的开端“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形象,从朦胧到明朗、由直觉到理性地首次展示在西方国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乡建与城乡文化共同体: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思考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4年 第4期 13-21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城市一直是艺术乡建中隐含的在场者,城乡关系是理解艺术乡建最为重要的社会语境。艺术乡建本质上是乡村的空间生产。也就是说,艺术乡建不是创作作品,而是生产面向城市的产品。艺术乡建作为微观的空间规划、设计看似是独立自主的,其实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艺术雅化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审美取向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 第11期 146-153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在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都曾自觉地向雅文化靠拢,不断追求审美性,趋向文人审美趣味。从两宋时期的瓷器、画绣到明清时期的紫砂壶、竹刻、铜香炉及昆曲等,都出现过雅化的历史现象。传统民间艺术的雅化有其历史逻辑,一是民间艺术发生了分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3期166卷 67-76页
作者:季中扬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来看,非遗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地方性的审美经验。就非遗审美经验而言,身体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非遗必须依存于具体的、活的生命体之中,身体是非遗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是以身体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云锦当代传承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理论探析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6期43卷 101-107页
作者:孟凡行 康泽楠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 
南京云锦具有的实用功能、审美内涵、象征意义等多元综合价值是因传统社会的特定需要而形成的。进入当代,云锦所附带的神圣、权贵等象征意义失去了原有的社会生态,实用功能亦随之弱化,审美属性逐渐凸显,甚至成为云锦的主要特征。然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