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462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2012年 第5期 47-54页
作者:余开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尼采的生存美学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2007年 第3期 73-81页
作者:汪民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本文讨论了尼采的美学思想。在古希腊,酒神和日神的争斗和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希腊悲剧。这个希腊悲剧编织谎言,制造一个幻象的世界,从而让人逃避严酷的现实真理,进而让人有理由生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艺术和谎言对生存和生命有积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社会”的挫折——朱光潜审美启蒙观的内在困难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1年 第6期 14-22页
作者: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朱光潜的美学生涯中伴随着"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启蒙设想,但这一设想在其科学化的方法论和其终极的审美理想之间可能存在逻辑上的张力。首先,朱光潜在对移情现象的审美心理学分析中加入了浪漫派的泛神论美学成分,试图以此解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现状与问题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2007年 第4期 99-109页
作者: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作为20世纪最主要的话语事件,是围绕着利奥塔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个关于知识的报告》所引发的争论而凝聚起来的,这场争论使得后现代问题成了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基本话语机制。由此,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可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幻真在文艺复兴宗教图像中的功能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8期632卷 14-19页
作者: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研究中,人们多从真实再现和视觉心理的角度讨论图像中的幻真问题。然而,在西方漫长的幻真实践中,幻真的价值或功能实现是一个多元因素决定的文化过程,尤其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绘画中,幻真实践是与图像的观看场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实的层次——巴赞电影理论中的存在主义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3年 第1期 21-29页
作者: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重返巴赞就是要从当下出发重新构造电影和现实的关系。巴赞为电影理论引入了“现实”概念,也引入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复杂结构。若要充分展开巴赞为影像形式所设置的“现实”内涵,就不能绕开作为其思想背景的存在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能革命与身心设计
收藏 引用
《浙江学刊》2024年 第5期 48-54,237,238页
作者:刘永谋 孙瑞璇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智人主动的种族选育行为一直存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将种族选育行为推进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的身心设计活动。身心设计被接受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关于主体的“科学人”概念日益兴起。智能社会的推进,给出了三个支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卢梭的异化观及其文化批判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 第1期 74-80页
作者:欧阳谦 贾丽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卢梭的启蒙思想以其批判的激进立场而著称。他不仅是启蒙运动的赞扬者和辩护者,而且也是启蒙观念的批评者和检讨者。他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的道德败坏联系起来,将私有制的产生与人类不平等的发生联系起来,由此提出了他的异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主旋律艺术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 第1期 138-143页
作者: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主旋律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来之后,于90年代有一系列充实和演化,主旋律艺术也以多样形式呈现出来,与时俱进,同时,主旋律艺术与其他艺术,除了在核心上的区别之外,又呈现边界上的互渗,并在这一互渗中显出一些受人关注的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乔尔乔·瓦萨里:传记写作与历史无意识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 第2期31卷 108-120页
作者: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传记作家乔尔乔·瓦萨里以其《艺苑名人传》而被人尊称为"艺术史之父",那么,瓦萨里这本书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今天从他的写作中究竟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历史意志?对文类、地缘政治和叙事模式这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