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907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女神与遗存:对图像记忆的神话学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12期 19-30页
作者:饶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女神”意象和“遗存”观念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理解图像记忆的神话学路径。在迪迪-于贝尔曼的艺术史批判中,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被置换成图像记忆,对图像之物质性的阐发隐含着女神创世神话的线索。但他并未以“女神”意象阐释图像的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穿越类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 第6期38卷 240-246页
作者:吴楚舒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穿越类网络文学不但传承着大众文艺"欲望叙事"的鲜明属性,还以创新的形式反映着大众的新愿望、新情趣与新价值观。这份文化传承很鲜明地体现在穿越小说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现代武侠小说、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粗犷疏朗的湖湘民间木雕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08年 第9期 144-146页
作者:高宏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木雕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木雕艺术作为物质承传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文字的更为生动实质的文化。木雕艺术的产生、发展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观念、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湖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的表象寄身于灵晕——本雅明早期美学思想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 第5期 108-117,159页
作者: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本雅明看来,灵晕、美的表象与美本质之间关系密切。他不仅认为美的表象寄身于灵晕,而且认为灵晕消散、美之逊位和美的表象的消解是同一现象。艺术作品之美,是在具有和谐整体的表象中显现自身的。'灵晕'是'真理之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证主义的困窘——《水浒传》的版本、作者与成书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5年 第2期 48-55页
作者:张国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水浒传》的研究中,作者和成书时间的问题,始终没有形成共识。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实证主义的局限性。《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极其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从明朝建立(1368)至万历十九年(1591)《百川书志》中出现《水浒传》刻本的著录,中间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丑角、小人物与“边缘人”——论韩非的银幕形象与沪港之旅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7年 第1期 92-99页
作者:苏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文拟梳理演员韩非的表演生涯,挖掘其银幕形象与不同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重点探讨韩非在战后初期上海及香港影坛的表演风格,尤其是他塑造的喜剧形象所投射出的文化政治意涵,借此讨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沪港电影交流,以及新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0年 第4期 62-73页
作者:张诗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新月社排演话剧《齐德拉》始末。其在戏剧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一直未得到学界充分认识。《齐德拉》诗剧本身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观念,为五四之后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其不同于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灵晕消逝与辩证意象的生成——以本雅明“技术”观念为核心的讨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 第3期41卷 191-200页
作者: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市100872 
从"灵晕"到"辩证意象",是瓦尔特·本雅明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线索。本雅明反复辨析了"灵晕"的内涵、发生条件和消逝原因。就艺术问题而言,灵晕的发生与"美的表象"、迷醉体验和事物"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批评与“马桥事件”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2013年 第5期 24-31页
作者:朱厚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首发在1996年第二期的《小说界》,1996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行本。10月13日,上海召开《马桥词典》研讨会,期间也陆续有相关的评论文章见于报刊。12月5日,北京《为您服务报》同期刊出了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育选择与近年来欧美电影中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3年 第2期 31-37页
作者:缴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生育问题是当代生命政治的基石,在生育选择权成为争议热点的政治局面下,影视作品如何反映和参与了民意建构,是值得探讨的重点。从艺术电影中具身现实主义的直接呈现,到大众类型电影中悄然发生的价值转向,再到科幻想象中彻底的角色解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