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与主持学院"
2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创“心”的艺术——析电视广告配音的个性化理念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2009年 第14期 111-112页
作者:陈赛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与主持学院 
广告,是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电视广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电视广告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有图像又有声音,其中广告配音作为要素之一在广告效果的实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要有创意,才能吸引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修辞格偏好研究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1年 第6期 30-33页
作者:冯鑫燚 章晓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说话生动幽默的主持人往往善于用修辞格增强语言表现力,其中有些修辞格还反复出现。本文提出修辞格偏好的概念,通过对撒贝宁、白岩松、朱广权节目口语的分析发现: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呈现出显著的修辞格偏好特征、主持人的修辞格偏好与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短视频时代涉农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6期47卷 156-163页
作者:成倍 苏琪淇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100020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媒体涉农节目和“三农”类自媒体呈现出来的不同发展趋势引人思考。一方面,互联网和短视频不断下沉至农村市场,各平台为“三农”类题材“输血加氧”,提供流量扶持,这给涉农节目主持人创新求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媒体传播时代财经节目主持新思路——以央广全媒体财经节目《王冠红人馆》为个案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 第7期 79-82页
作者:廉伟 闫文慧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推动经济发展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财经节目需求量倍增,人们对财经节目和财经节目主持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处在日趋蓬勃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节目主持必然发生新的变化,既包括主持形式、语言样态,也包括思维方式、创作思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析Vlog新闻报道如何彰显核心属性——以央视新闻客户端《武汉观察》张竣Vlog为例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1年 第4期 37-38页
作者:宋晓阳 王帅天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 
Vlog新闻报道已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短视频产品类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武汉观察》张竣Vlog以独一无二的人格化表达,成为业界关注点。本文以此为例,通过与张竣访谈及分析发现,凭借丰富的题材、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台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战略管窥——一次万人调查透露出的信息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 第3期 83-84页
作者:成倍 赵彦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 
2010年10月,台州广播电视总台进行了第五次万人问卷调查,对辖区内的受众收听收视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数据统计。根据问卷调查反馈上来的数据,可以对新时期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689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念稿子”的人想说的话——从播音创作主体在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准确定位谈起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0年 第9期 30-32页
作者:康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在时下普遍认知中,人们已习惯性地将播音员称为"主播"。播音创作主体在新闻生产流程中该如何准确定位呢?本文基于多年的新闻实践,认为在时下新闻生产流程中,播音创作的主观能动作用越来越凸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言约意丰:播音主持创作准备阶段的美学追求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 第5期 51-54页
作者:高国庆 马玉坤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播音主持是一种主要基于有声语言的创作性劳动,已故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曾有过明确的论述:播音之所以是‘创作’,因为它有预定的目的,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技巧),促使事物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这个改变主要是指: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媒体语境下城市台未来发展之探索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 第11期 14-15页
作者:成倍 赵彦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浙江台州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各级宣传单位响应中央的号召,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基层媒体该如何发展,如何搭建好党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疫情期间中国对外公共表达的变化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2021年 第16期 34-35页
作者:杨颖慧 石明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评论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西方主流舆论恶意揣测、抹黑中国之态,中国对外公共表达发挥了强大的话语力量,降低风险、化解冲突、适时调整以应对这场大型公共危机,本文从回应准则、公共形象、逻辑论证层面进行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