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现代出版》2024年 第6期 9-17页
作者:周建新 王燕妮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中国传媒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校园剧《鸣龙少年》:青春梦的艺术表达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4年 第3期 42-44页
作者:赵忠仁 李玲飞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聚焦高考题材的电视剧《鸣龙少年》以高考改革为背景,利用特色化的人物设定,将现实故事进行艺术表达,真实且鲜明的矛盾冲突得以戏剧化呈现,凸显出青春梦的朴素底色。本文从青春理想与社会现实同构、青春议题与多元个体交织、青春文化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收藏 引用
《粤海风》2024年 第1期 53-58页
作者:周建新 王燕妮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贯穿着新时代文艺创作发展历程,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更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文艺工作而言,“两个结合”是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方法论,充分展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创新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文学版权开发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现代出版》2022年 第4期 83-90页
作者:周建新 李玲飞 易子涵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就要在版权开发和国际传播两个出版节点着力。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文学出版话语体系,搭建版权立体开发矩阵,激活政府、企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文化类节目“破圈”传播的内在逻辑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2年 第7期 14-19页
作者:张国涛 欧阳沛妮 江虹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聚焦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破圈”现象,探讨其“出圈”“破圈”“拓圈”背后的内在逻辑,提出在再生产环节中强化“破圈”意识、践行“破圈”思维,做到提纯传统文化、整合异质受众与跨文本叙事,是推动传统文化类节目跃升“国综”的可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话与新生:文化遗产数字交互设计的演进
收藏 引用
《艺术传播研究2022年 第2期 73-78,98页
作者:王珏 袁立飞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北京100024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4 
文化遗产在与数字文创的结合中,正经历由“重本体”到“重载体”的传播状态演变。其间,交互设计能够为解除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播、再生方面的物理束缚提供方案,使其走向拟态自由,从而更加贴合当下公众的体验性艺术消费诉求。在历经数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群众文化的概念辨析、文化特征与时代内涵
收藏 引用
《粤海风》2022年 第1期 59-65页
作者:周建新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文化存在,有着丰富的活动实践和悠久的发展历程。然而,理论界对其研究的准度、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社会的群众文化自身承载着诸多功能,对其含义的理解和概念界定应该从多重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 第10期42卷 107-112页
作者:周建新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在艺术审美认同活动中,从发生动力和实际过程看,主体的审美认同与审美需求始终是相伴相随、有机统一、难以分割的。"需求—认同"现象广泛存在于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电视艺术也不例外,"需求—认同"贯穿电视艺术的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化回归与螺旋式升级:论互联网时代传媒艺术审美活动的转向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 第1期41卷 108-113页
作者:周建新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 
传媒艺术自诞生以来,从传播载体角度观察,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一是摄影术的诞生,二是互联网的出现。前者标志传媒艺术族群出现并进入机械化时期,后者宣告传媒艺术数字化时期的开启。从传统艺术到传媒艺术机械化时期,再到传媒艺术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艺术需求—认同的对位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东岳论丛》2021年 第4期42卷 97-104,191页
作者:周建新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北京100024 
在艺术审美认同过程中,主体的认同发生始终与其需求动机相伴相随,有机统一,这是艺术"需求—认同"命题的立论依据。在电视艺术审美实践中,从主体目标需求到实际认同效果并非自然发生,理想中的认同目标总是与现实中的需求供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