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俗文学会"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4期161卷 5-10页
作者:刘锡诚中国俗文学学会 
一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在20多万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数百位民间文学专家的参与工作下,经历了25年的漫长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法门众生相
收藏 引用
《剧本》1992年 第6期 7-22页
作者:余笑予 李云彦湖北省艺术研究所 中国俗文学会 
人物贾贵——男,刘瑾的心腹太监。(丑)赵廉——男,郿邬县知县。(老生)孙玉姣——女,小家碧玉。(花旦)刘瑾——男,九千岁。(花脸)龙国太——女,皇太后。(老旦)赵夫人——女,赵廉妻。(青衣)小贵——男,贾贵的心腹。(丑)长老——男,法门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身影与乾嘉记忆:昆曲的文化变迁与传承策略——王宁博士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0年 第1期 26-35页
作者:廖明君 王宁<民族艺术>杂志社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苏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俗文学学会 全国古代戏曲学会 
一、关于昆曲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变迁廖明君(以下简称“廖”):王宁先生,自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又重获新生,苏州大学地处昆曲发源地,近年的昆曲研究也颇为学界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间文学研究
收藏 引用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 第2期38卷 1-1,6页
作者:黄景春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大学中文系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俗文学学会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持人语: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民间文学是依靠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语言艺术,它所赖以生成的材料是口头语言。跟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口中说或唱出来的,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人类使用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文化研究:吴地戏曲——明清苏南昆曲流派生成论
收藏 引用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 第4期32卷 1-7页
作者:王宁苏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中国俗文学学会 全国古代戏曲学会 中国散曲学会 江苏昆剧研究会 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 
明清时期苏南三个昆曲流派的形成各有其独特原因。“昆山派”堪称是典雅文学和典雅音乐的合体;“吴江派”的出现则与本色派的形成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州派”的崛起折射了苏南市民文化的兴盛,并体现了从“曲”到“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晋商大院启示录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2009年 第8期 58-59页
作者: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中国俗文学学会 江苏省美学学会 
文化造就了建筑,建筑表达着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名震明、清两代的晋商不仅在商业智慧上昭示着后人,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这一座座矗立在三晋大地的晋商大院肃穆宁静而又神态安详,却传达出开掘不尽的文化信息。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陕北晋西汉画像神话的生命意识
收藏 引用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3期 59-82页
作者:段友文 叶蕾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0 中国民俗学会山西太原030000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 
汉代画像石作为丧葬祭祀艺术之一,集中体现了汉代人的“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及崇生的生命意识。其所描绘的神话中的祥瑞形象与神话情节不仅反映汉代社会淳朴的民俗及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更蕴藏着整个民族代代累积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俗文学研究·曲艺
收藏 引用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 第3期33卷 1-1页
作者:鲍震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中国俗文学学会 中华曲艺学会 天津非遗保护协会 天津散曲创作研究会 天津曲艺家协会 
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曲艺研究成果有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的敦煌变文研究,任二北的唐戏弄、古优语和敦煌歌辞的研究,赵景深等人的鼓曲研究,侯宝林、薛宝琨等人的相声研究,周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