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5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乌镇戏剧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域下的艺术节探索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8年 第5期 43-48页
作者:胡娜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随着社会对艺术活动价值、意义认知的扩展,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文化品牌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乌镇戏剧节立足于中国本土社会经济及文化消费特点,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并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6年 第1期 27-30页
作者:胡娜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2015年11月6日-7日,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列活动之一的“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承办,《四川戏剧》杂志协办。论坛搭建了一个戏曲艺术本体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演进中的原真性:昆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本体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6年 第4期37卷 89-91页
作者:程艳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原真性,借用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可以其来指称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或"艺术本体"。昆曲的原真性,是其"形""神"兼具的意味,是其由历代文人和表演艺术家不断进行"形"的摹写与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戏曲艺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3期36卷 103-106页
作者:苏凤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二战后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打破权威、等级和秩序,它以自身的颠覆性、包容性和狂欢化不断质疑着宏大叙事和既有规则,而颠覆、消解的本质是创新与变革;其在艺术领域的呼应,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边界的模糊化。有趣的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形态变化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1期36卷 112-115页
作者:董新颖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中国戏曲具有数千年史前的酝酿积累和近千年来的兴衰流变,以不曾中断、延绵更序的传统,成就了历史长河中世界古老戏剧史中的传奇。中国戏曲发展史就是戏曲艺术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的历史,戏曲艺术与各阶段媒介自觉融合就是戏曲艺术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 第4期 96-102页
作者:胡娜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北京100073 
文章梳理总结了当代中国艺术与乡村融合的五种表现形态:艺术园区的形成、社会实验的艺术介入活动、艺术节与特色小镇运营、基于乡村文化需求的艺术供给、多主体融合的艺术乡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表现形态所体现的艺术、艺术家与乡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社会戏曲的范式危机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5年 第3期36卷 107-111页
作者:胡娜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任何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在时代语境下的传承发展必须基于相关群体对共同价值的认定与接受。戏曲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露出端倪,发展至今我们不得不直面戏曲存在的种种要素间共同价值认定的失范现象。范式危机出现,范式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神与气象:《人物志》的心性类型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1期 151-159页
作者:孙焘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曹魏时代的《人物志》是一部寓创新于整合融贯的著作,呼应着大转折时代的理论要求。该书将人物评鉴建基于个体化的情性和身心禀赋,以"气"统合"形"与"神"。形神皆为生命力之象,有粗显与精微之别,却非物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交际视阈下汪榕培英译本《牡丹亭》翻译策略浅析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9年 第2期40卷 47-52页
作者:苏凤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汪榕培先生英译本《牡丹亭》韵式齐整、音乐感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堪称国内当下最畅销的英译本。汪榕培先生在译文中所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包括抑扬格的使用、对尾韵与节奏的处理、删繁就简、归化为主的语言导向以及改写、重组和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英译究竟难在哪里?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7年 第3期38卷 130-134页
作者:覃爱东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中国戏曲文化传播的成功有赖于高质量的翻译。因此,探讨戏曲翻译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尤为重要。应对定名之难,需要译者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对戏曲内容的准确理解需要译者一丝不苟的态度;戏文神韵的传达需要译者在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