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9Cr18和9cr18Mo不同热处理状态的显微组织及冲击和拉伸断口.结合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分析了材料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中大量脆性块状共晶碳化物呈带状分布是材料力学性能出现显著各向异性的原因;9Cr18Mo在350-550℃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由杂质元素的偏聚引起.两种材料中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残余奥氏体相,回火过程中从基体析出的Cr含量不超过1%.
摘要:单斜相偏锆酸锂是聚变堆中最有前途的氚增殖材料之一。该材料具有较高的锂原子密度和优异的氚释放行为,成为近年来最受重视的陶瓷氚增殖材料。在Li2OZrO2二元系中,存在九种不同的锆酸锂相,因此制备单一相的锆酸锂陶瓷十分困难。本文作者以干法制备工艺为基础,从热扩散的角度分析了Li2ZrO3的形成机理,改进了制备工艺,成功地制备出了单斜相Li2ZrO3陶瓷材料粉末样品。经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样品为单斜相,没有发现任何其它相。
摘要:近来的研究表明,TiO2缓蚀添加剂能有效减缓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的应力腐蚀开裂(SCC)和晶间腐蚀(IGA)等局部腐蚀。本工作以不锈钢为试验材料,对含Ti缓蚀添加剂在高温浓碱环境中缓解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高压釜暴露实验表明,在288℃、50%NaOH溶液中浸泡一周,含Ti缓蚀添加剂表现出较好的缓蚀效果。其中,锐钛矿、金红石型TiO2的作用要好于钛酸丁酯;但在相同环境下长时间(两周以上)浸泡,其抑制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并不显著。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进行进一步的表面分析,研究了腐蚀产物形貌及结构,并探讨了合金在碱性环境中的去合金化趋势。XPS纵深图谱表明锐钛矿型TiO2能明显抑制合金的去合金化趋势,防止裂纹沿贫Cr的晶界发展,从而起到缓解腐蚀的作用。
摘要:对真空感应熔炼采用的石墨坩埚涂层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合金成分均匀性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选用加入5wt%-10wt%二氧化钛稳定的氧化钙材料,经真空烧结而成,将能提高其稳定性;金属钼片靠坩埚底部装料有利于成分均匀;熔炼温度在1480℃、时间8min左右,控制钼含量的成分均匀性和合金中杂质元素碳的综合效果较合适;晶粒基本上为等轴晶,晶粒等级为6.4级(35μm左右),晶粒中心钼含量要比晶粒边界要高;合金未浇注影响了合金相的组成;并形成以α-U相为主的金相结构。要保持尽可能多的亚稳γ相,必须对合金进行浇注,以加快冷却速度。
摘要:概述了法国法马通公司开发的新型燃料包壳材料 M5合金在堆内外的腐蚀、吸氢、显微组织、蠕变、辐照生长等性能。从已获得的堆内数据证明, M5合金包壳在抗腐蚀、吸氢、蠕变、辐照生长方面大大优于最佳化的 Zr- 4合金包壳。可以预计, M5新合金包壳能满足燃耗达 65GW· d· t- 1的设计要求。在法马通推出的 PWR燃料组件 AFA- 3G已采用了 M5合金包壳。
摘要:设计并制备了3种成分的低熔点Ag-Al-Mn-Si合金钎料,参照有关的国家标准,评价了用其钎焊钛合金与不锈钢异种金属的钎焊工艺性能。结果表明:该系列钎料的液相线温度低于850℃,在钛合金上的铺展面积可达22.5cm2,在不锈钢上的铺展面积可达13.2cm2,钎料在钛合金和不锈钢异种金属间的慢流距离约80mm,钛合金/不锈钢异种金属钎缝的抗拉强度达到242MPa,剪切强度达到154MPa,接头断裂在钎料-不锈钢扩散层。微观分析表明:钎料中的铝有效地阻止了钛合金的溶解以及钛向不锈钢一侧的扩散,钎料中的硅、锰含量是造成不锈钢一侧钎缝中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使用Ag-10Al-1Mn-0.5Si钎料可以实现钛合金与不锈钢的钎焊连接。
摘要:目前,U-Mo合金燃料是研究试验堆新一代燃料的研究重点。文章介绍U-Mo合金燃料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NPIC)的研究现状和进展。NPIC于2006年正式开始研制U-Mo合金弥散燃料元件,几年间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U-Mo合金熔炼,γ相U-Mo合金粉末制备,(U-Mo)-(Al-Si)弥散燃料板制造工艺研究,U-Mo合金与基体材料、包壳材料和阻挡材料诸如Al、Nb、Zr、Mg等的相容性研究,Si添加到Al基体中对U-Mo/Al反应的影响以及U-Mo合金燃料成分分析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等。目前,NPIC已制备出基本满足要求的(U-Mo)-Al弥散燃料板,并计划于2010年前掌握满足技术要求的改进型(U-Mo)-Al弥散燃料板的制造技术。
摘要:在反应堆运行工况下 ,U3Si2 Al弥散型燃料的燃料颗粒与基体的界面相互扩散形成反应层 ,从而导致芯体结构的演化。本文根据Monte Carlo原理建立了弥散型燃料芯体的模拟方法 ,并用该方法模拟了燃料相体积分数为43 %和具有一定尺寸分布的球形燃料颗粒在芯体中的空间随机排列。根据所模拟的13551个颗粒样本 ,计算了反应层厚度从0到16μm变化时引起的芯体结构演化 ,其中包括U3Si2 燃料相体积分数、反应层体积分数、铝基体体积分数。
摘要:建立低温条件下烧结二氧化铀燃料(简称UO2燃料)中裂变气体的肿胀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编写计算程序,定量计算不同燃耗和温度条件下UO2燃料中固溶态的裂变气体份额、裂变气体气泡的密度与平均半径以及它们对燃料肿胀的贡献。计算表明,该模型能用于预测低温条件下UO2燃料中裂变气体所导致的肿胀随燃耗的变化规律。
摘要:对辐照后燃料板进行退火试验,用显微镜观察了UO2颗粒的微观形貌随着温度的升高的变化情况。在高温下裂变气体膨胀,在UO2颗粒内气孔贯通形成裂纹穿破涂层,引起UO2颗粒局部破碎脱落,UO2涂层外的反应层由于高温加剧的扩散反应还形成了明显的孔洞。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