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加大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复合酶解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提取虾青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虾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研究了虾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酶底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影响虾青素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底比1.6%(Alcalase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比例为3∶2)、酶解时间2.1h、酶解温度51℃、水料比(m L∶g)4∶1、无水乙醇料液比(g∶m L)1∶4、振荡时间1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虾青素提取率为90.42%±0.39%,与模型理论值接近。研究表明,采用双酶复合酶解法能显著提高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提取效率,可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目的】优化蓝藻溶藻菌——蜡样芽孢杆菌CZBC1的发酵培养工艺,为蓝藻溶藻菌制剂的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合蜡样芽孢杆菌CZBC1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确定关键因子的最佳数量水平,并以Desig-Expert 8.0.5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响应面分析获得CZBC1的最佳发酵培养工艺参数。【结果】蜡样芽孢杆菌CZBC1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麸皮+糖蜜(1∶1)和酵母膏。以麸皮+糖蜜用量(A)、酵母膏用量(B)、pH(C)、培养时间(D)为因素变量,CZBC1芽孢数(lgN)为响应值,拟合得到二次多元回归方程为lgN=8.5019-0.2222A+0.0998B-0.1292C+0.3801D+0.2194AB-0.1133AC+0.1350AD+0.2049BC-0.0651BD+0.0638CD-0.1260A^2-0.3152B^2-0.0380C^2-0.2533D^2,其中,碳源(麸皮+糖蜜)用量与氮源(酵母膏)用量的交互作用、碳源用量与pH的交互作用、碳源用量与培养时间的交互作用、氮源用量与pH的交互作用对CZBC1芽孢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5),但极显著高于优化前采用营养肉汤发酵培养的芽孢数(1.28×10~7CFU/mL)。【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蜡样芽孢杆菌CZBC1最佳发酵培养工艺能有效提高菌株的芽孢数量,且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指导蓝藻溶藻菌制剂的工业化发酵生产。
摘要: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F2代(针对饲料蛋白水平选育)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7个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4%、36%、38%、40%、42%、44%、46%),对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2.84±0.04 g)进行48 d养殖.结果表明,F2代斑节对虾幼虾在38%饲料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且饵料系数最低;在34%饲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与36%、38%饲料蛋白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40%及以上的各饲料蛋白水平组;成活率表现为低蛋白组(34%~4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44%、46%).斑节对虾常规营养成分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全虾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肌肉中各组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虾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表现为34%饲料蛋白组最高,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与肝脏蛋白酶的含量显示为波动互补的趋势;胃中淀粉酶的含量均高于肝脏,但胃淀粉酶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胃和肝脏脂肪酶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综合生长数据、常规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等指标得出,38%饲料蛋白水平较为适宜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针对低蛋白水平饲料的选育是有效的.
摘要:生态承载力评估是开展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基于2019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数据,构建了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Ecopath)模型,分析和探讨了相关功能组增殖放流的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为1.00~3.8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转化效率为13.45%;生态系统以牧食食物链占据主导地位,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能流占比为57%。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54;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为19.07;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性指数分别为0.36和0.22,表明当前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系统对于外界的干扰抵抗能力较弱。在未改变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各功能组中珊瑚、双壳类和植食性鱼类的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5.09~53.77t·km^(–2)、2.55~39.95t·km^(–2)和4.89~17.94t·km^(–2),因此仍具有较大的增殖空间。珊瑚礁鱼类群落的最大生态承载力同珊瑚礁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增殖密切相关,在未来的珊瑚礁渔业管理中应从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的角度综合考虑增殖放流的方法设计。
摘要:文章结合模拟升温和营养盐加富,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研究了夏季和冬季大亚湾海域浮游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以期深入了解浮游生物对升温和富营养化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升温和营养盐输入均会影响浮游生物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群落呼吸率(CR),且GPP对环境的响应更敏感。夏季GPP除在培养前期(24h)极高温条件下受到显著抑制外,营养盐输入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作用更显著;而冬季GPP和CR受升温效应的影响显著(p<0.05)。总体看来,升温效应和营养盐输入均能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碳代谢平衡,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渔业资源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摘要:通过1997~2010年对广东沿岸17个采样点牡蛎体内Cr含量进行连续的监测工作,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Cr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Q风险系数评价了牡蛎体Cr含量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样品中Cr的未检出率为17.5%,Cr的浓度范围为ND~1.27×10-6,总体平均值为0.23×10-6,从总体看其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偏正态分布(P粤东>粤西。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小于1,表明广东沿岸牡蛎未受到Cr污染,食用不会对人体具有致癌性风险。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与有益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净化养殖废水的效果。本实验设置了对照、江蓠、光合细菌+江蓠、乳酸杆菌+江蓠、芽孢杆菌+江蓠5个实验组,跟踪各组在120 h内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江蓠与有益菌协同净化养殖废水效果明显,各处理组NH+4-N、NO-2-N、NO-3-N、无机氮、PO3-4-P及COD Mn的去除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72 h的去除率均达80%以上。本研究可为工厂化对虾养殖废水处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对虾养殖产业是我国水产经济中一项主要内容,高位池养殖模式在我国南方养虾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10多年来,高位池养殖模式规模化发展,养殖废水大量排放,日益对近海海域造成污染,部分地区形成恶性循环。据估算高位池养殖利润60%以上来自无偿使用生态环境资源。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创立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在生产试验过程中对养殖水体中部分理化水质指标以及浮游生物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摸索了不同循环处理能力与养殖面积、养殖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摘要:节能减排是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大背景,降低水处理系统的能耗对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水处理工艺进行节能创新,延长生化处理器的水力停留时间,水处理系统中核心能耗部分与前期相比降幅达到45.67%,试验养殖暗纹东方鲀取得成功。多功能型水处理设备和无能耗型机械过滤器两项发明专利为进一步继续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准备了基础。
摘要:科技创新是拉动对虾养殖生产走出困境的重要动力。我国南方高位池养虾模式经过10多年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然而养殖废水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反过来影响到高位池养殖模式本身。笔者等研究创新性地建立了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介绍了其中关键的工艺流程设计和应用效果,探讨了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一步推广应用问题。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