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整合计算机虚拟筛选、化学合成和生物测试方法
收藏 引用
《化学进展》2007年 第12期19卷 1939-1946页
作者:叶德举 罗小民 沈建华 朱维良 沈旭 蒋华良 柳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研究中起关键作用。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是创新药物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已成为一种与高通量筛选互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实例,综述了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化学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B辑)》2004年 第3期34卷 177-187页
作者:许叶春 沈建华 罗小民 沈旭 陈凯先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 
配体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阐明配体的作用机理,为合理药物设计提供线索.新发展的拉伸分子动力学模拟使原来在微秒至秒时间范围内发生的生物化学过程可以在纳秒尺度内进行模拟,从而动态再现目前实验无法提供的配体与受体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个潜在的糖尿病新靶标——GPR40
收藏 引用
生命科学2006年 第5期18卷 467-472页
作者:龚珍 贺凌燕 柳红 刘景根 朱维良 陈凯先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 
G蛋白偶联受体40(GPR40)是典型的七次跨膜受体,在游离脂肪酸的刺激下,它能起到放大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效应,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药物的靶标。另外,GPR40还被认为和一些神经类疾病以及某些癌症有关。本文着重叙述了游离脂肪酸经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表皮葡萄球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2004年 第10期49卷 948-952页
作者:秦智强 钟扬 张健 何有裕 吴旸 江娟 陈洁敏 罗小民 瞿涤复旦大学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上海200031 
应用序列同源性比较及功能域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表皮葡萄球菌全基因组序列中发现16对双组分调控系统以及2个相对保守的功能域(HATPase_c和REC).通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中的双组分调控系统基因比较,预测表皮葡萄球菌中同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虚拟筛选与新药发现
收藏 引用
生命科学2005年 第2期17卷 125-131页
作者:李洪林 沈建华 罗小民 沈旭 朱维良 王希诚 陈凯先 蒋华良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 
虚拟筛选是创新药物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近年来引起了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与高通量筛选互补的实用化工具,加入到了创新药物研究的工作流程(pipeline)中。本文介绍国际上虚拟筛选及其在创新药物发现中应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