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分析
收藏 引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年 第1期36卷 130-136页
作者:高惠婷 郭长江 韩宾 徐思雯 杨益民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北京10004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62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3年 第6期42卷 709-720页
作者:倪喜军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演化的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类对赭石的利用行为在其演化中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2年 第4期41卷 649-658页
作者:杨石霞 许竞文 浣发祥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长期以来赭石利用行为被视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回溯和梳理了全球背景下赭石利用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人演化史的关系。在现代人广泛分布于全球之后,赭石利用行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地出现在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北亚楔形细石核模拟剥片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3年 第1期42卷 129-136页
作者:仝广 李锋 高星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05003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楔形细石核压制剥片技术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3年 第3期42卷 305-316页
作者:仝广 李锋 高星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05003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楔形细石核技术是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剥片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参考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湧别系技术,设计了细石叶剥离实验,并检验了剥片面宽度、棱脊高低、杆尖粗细和固定方式等多个变量与细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6A2层的形成过程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3年 第1期42卷 61-74页
作者:张月书 李锋 陈福友 仪明洁 高星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8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水稻栽培与驯化——来自江苏韩井遗址的证据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 第6期52卷 1054-1064页
作者:邱振威 庄丽娜 饶慧芸 林留根 庄奕杰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杭州310028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 WC1H 0PYUK 
通过分析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韩井遗址出土的大植物遗存、微体植物遗存、食物残留物以及稻田状遗迹的形态结构,文章揭示了江苏韩井遗址的早期水稻栽培行为.韩井遗址出土了非落粒性的水稻小穗轴基盘,水稻植硅体百分比也趋于增加,证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首次发现小猪头骨化石
收藏 引用
《第四纪研究》2023年 第3期43卷 793-802页
作者:胡海虔 余海东 魏光飚 熊璨 林雨 王荀仟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川渝共建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0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重庆市地质调查院重庆401122 
重庆万州盐井沟是中国南方最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因化石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和完整度极高而著名,但目前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已报道的猪科动物化石仅为野猪(Sus scrofa)和猪属未定种(Sus sp.)。现今可考证的化石点为建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颅面复原技术在体质人类学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21年 第4期40卷 706-720页
作者:税午阳 邓擎琼 吴秀杰 纪元 李小群 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北京100875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 
面貌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其形态受到颅骨几何形态、面部软组织分布以及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类遗骸,其面部软组织大多已经消失,如何根据颅面形态关系推测古人类颅骨的生前面貌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模拟打制实验及其在丁村角页岩石器研究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2015年 第4期34卷 492-502页
作者:杨石霞 侯亚梅 Jacques PELEGRIN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法国科研中心UMR 7055史前考古与技术实验室Nanterre 92023 
模拟打制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实验考古方法之一,对于正确认识考古标本的类型和技术、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回溯了模拟打制实验的发展史,并评述其应用现状。模拟打制实验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