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
5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中西融合的艺术
收藏 引用
美术2024年 第3期 34-39,F0003页
作者:徐元 胡心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 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 
本文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为切入点,通过对赵无极在海外个展、作品收藏、艺术学院任教、与海外知名艺术家联合创作等多样交流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探究其在赴法后对其个人艺术创作风格、绘画语言体系等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初探艺术类专业资料室的功能拓展与角色转型——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14年 第4期27卷 36-36,52页
作者:朱沈钰 任晓栋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资料室作为院系的主要信息资源中心理应成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但就艺术类系科而言,却因利用度低而面临"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对此,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专业资料室针对目前艺术类系科资料室建设中存在的文献归类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体·宇宙:一种艺术行动主义?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4年 第5期 15-18页
作者:董冰峰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本文尝试勾勒近年来中国影像艺术发展的某些关键的主题及语言特征。一方面,影像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世界通行的“世界语”,中国艺术家也越来越多采取一种跨国、跨文化及跨媒介的灵活策略来进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沉浸式技术CAVE在宋韵文化及历史复现上的应用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4年 第10期 63-66页
作者:郑叶颖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在有关政策引导下,以CAVE(洞穴状自动虚拟环境)为代表的各类沉浸式技术逐渐进入公共文化教育空间,改进原有单一、单向的展陈模式,辅助传统文化和历史复现。以宋韵文化为例,CAVE系统的应用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及当下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色彩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收藏 引用
《色彩》2024年 第2期 9-11页
作者:朱颜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展览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涉及视觉心理学、艺术美学和文化语境的多重维度。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能够显著影响观众的感知和体验,是设计师基于对色彩心理学、视觉传达原理以及目标观众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精心规划。本文旨在探讨色彩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展为媒、跨圈互联,讲好艺术故事
收藏 引用
《传媒评论》2024年 第3期 24-26页
作者:徐元中国美术学院宣传部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 
2023年9月19日至2024年2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展出了赵无极重要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展期内线下观展人数累计超25万人次,不乏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技术赋能宋韵美学文化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4年 第12期 109-111页
作者:朱颜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渗透各个领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在数字时代,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能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宋韵美学文化,使之在当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当前可以看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韵”何以“今辉”: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国精神弘扬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3年 第9期 98-107页
作者:徐元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的载体,早已进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围绕“宋韵”和“今辉”两大主题,以多展协同的形式,呈现两宋绘画风格流变、历代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图式到方法——山水影像创作的思考与启示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3年 第1期 21-29页
作者:吴穹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本文系笔者参与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创作研究计划“山水宣言”的阶段性成果。文章从创作角度总结了笔者在山水与影像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思考与启示。在以影像作为媒介进行山水主题创作的过程中,笔者主要经历了一个从“图式到方法”的转变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叔同“先器识后文艺”的艺术教育观及其启示——以书法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3年 第23期 83-85页
作者:蒋雨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先驱,其“先器识后文艺”的艺术教育观为美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该文先探究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而阐述“先器识后文艺”艺术教育观的含义,及其在李叔同的书法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