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9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为抗“疫”而塑的新时代艺术精神——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作品解析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20年 第2期 4-15页
作者: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本刊讯]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署,增添了全国人民抗“疫”必胜的信心。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以及各行各业的干、群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美术馆照明改造方案的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科学》1993年 第2期9卷 3-10页
作者:肖辉乾 刘南山 钱典祥 蒋仲钧 胥正祥 张文才 孙玉祥 何汉卿 于金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中国美术馆 
介绍了中国美术馆照明改造方案的试验研究和改造后的实际照明效果。本文共分七个分:(1) 前言;(2) 改造前的采光照明状况和存在问题;(3) 国内外美术馆和博物采光照明的调研;(4) 照明改造方案的研究和确定;(5) 照明方案的模型试验;(6)...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典藏活化彰显新时代气象——“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策展创意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8年 第5期 84-87页
作者: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 
花鸟画不但是中国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国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画种,可谓三十年来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中国画类型。在花鸟画中,其中既有极其率意泼写的大写意花鸟画,也有极其精工细作的工笔花鸟画,更有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宋代至今,擅长花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建艺术与社会的“在场”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11期 113-118页
作者:张晴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康德理解为“物自体”,笛卡尔表述为“对象的客观性”,歌德称之为“原现象”,诸种表述各有其语境和侧重.但无论如何,“在场”都意味着是“面向事物本身”,感受力及其经验的直接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3年 第2期 120-129页
作者: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部100010 
20世纪 90年代处于非主流位置的女艺术家 ,以她们的身体作为表达女性经验的载体 ,描述她们的各类“情状” ,表达女性“我”复杂细微的感受……并且“不择手段” ,如以直接的“身体描述”来打破女性被描述和“哑巴”的局面 ;以一直被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铁笔写春秋——王琦先生的画笔与史笔
收藏 引用
美术1998年 第1期 9-14页
作者: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在王琦先生80寿辰和从艺60周年之际,作为他的学生,因为读过他的书也读过他的画,仅以此学习笔记作为祝贺,且恕我下文直呼先生的大名。 任何人的名姓,除了族谱或户口簿上的价值之外,都是区别于他人的称谓,但艺术家的名字却别具一种文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海粟在中国美术馆——“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展”纪实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8年 第1期 64-107页
作者: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馆的四次刘海粟作品展 一代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刘海粟的作品在中围美术馆大规模展出过四次,均取得很大反响,影响深远。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中间性”的文化景观:新现实主义的回归--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作品有感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3期 24-26页
作者:柳淳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本文通过展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学理讨论,中国现实主义脉络于当代艺术的观念显现,以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作品的例举分析,试图论证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中"中间性文化景观"的新现实主义特征,旨在回应当下总体艺术面貌转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雕塑的国际阐释——记“吴为山雕塑国际学术研讨会”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2期626卷 54-59页
作者: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部 
雕塑语言是人类共有的语言,在文明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吴为山的写意雕塑连接古今文脉,贯通东西文心,以饱含诗性的塑造方式、写意磅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尊尊呼之欲出的中外历史人物与平民百姓。他为时代造像,为历史讴歌,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波普艺术的文化遗产:“后现代性”的起源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20年 第3期 114-118页
作者:柳淳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100010 
本文通过展现波普艺术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196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与波普艺术关联的理论阐释,逐步显现波普艺术与消费主义的共生关系:其不仅挪用了消费文化的图像和策略,本身也深入至有效的文化机制矩阵之中,中和了原有艺术批判的可能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