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6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好莱坞加减法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9年 第1期 103-105页
作者:曹怡平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幽灵的威胁”与好莱坞的加减法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头号工厂,好莱坞公式化、明星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制作模式无人出其右。经过百年的品牌积累,形成了资金、创意、产、发行、销售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国际化的市场眼光、地毯式的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性别视角下黑色电影的家庭空间探究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7年 第2期 147-149页
作者:马明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威廉·鲁尔将黑色电影的魅力形容为“逾越之美”,^((1))具体指对经典好莱坞创作法则的偏离及文化叛逆。该类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曾“酝酿了现代电影的诞”,^((2))而且在广告、海报、影视等大众传媒领域影响至今。但正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虢仲纽钟的音乐学断代
收藏 引用
《文物》2009年 第4期 92-96页
作者:王友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西周末至春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青铜乐钟——纽钟。作为青铜乐钟的新成员,纽钟因其优良的音乐性能成为青铜乐钟革新的先锋,呈现出不同于甬钟的面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说书人叙事——中国电影中的独特叙事角度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5年 第2期 105-108页
作者:于丽娜中国艺术研究院级博士研究生*** 
电影中的“画外音”叙事与中国传统的说话人艺术相结合,产中国电影中独特的说书人叙事。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说书人叙事的呈现形态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中独特的说书人叙事的存在形态,以及沉浮命运背后所呈现出叙事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的批判与批判的历史——由“重写音乐史”引发的几点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04年 第1期 24-31页
作者:冯长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7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重写音乐史”的话题,从对“重写”概念的理解、音乐史学观的反思与定位以及音乐史写作的个性化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看法,认为音乐史的重写是历史的必然,史书的写作是在历史的批判中构筑批判的历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明月到联华——黎锦晖流行歌舞的现代性价值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6年 第4期 102-107页
作者:刘璐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本文以黎锦晖所创办的明月社为切入点,通过对黎锦晖其人与他创办的明月社的考察,到后来与联华影业公司的结合为主要论述主体,逐步梳理论述中国早期电影音乐歌舞元素的发展,旨在把握中国早期电影音乐歌舞元素的滥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从历史到当下——第24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7年 第8期 161-163页
作者:史力竹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100027 
2017年6月29日,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共同承办的第24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自20世纪20年代起,电影成为主要的都市娱乐消费活动,电影的产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化电影:两极震荡间求平衡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7年 第2期 148-149页
作者:潘源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电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任何一次电影技术革新都会成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电影艺术某种质的飞跃。然而,每次电影技术革命于兴起之初,往往给电影制作业和电影理论界造成震荡性冲击,并激起两极化震荡波。技术运用从稚拙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30年代广东影人南下及其后续影响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8年 第4期 80-85页
作者:郑睿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20世纪30年代,香港电影正处于第一次勃兴时期,吸引大量广东影人南下香港发展。其中,粤剧演员和广州戏剧学子是南下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这批粤人南下之后,逐渐在香港影坛落地根,成为香港电影发展的砥柱中流。南来香港的广东影人也在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时代的大片思维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7年 第2期 155-156页
作者:李杨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100029 
中国数字技术进入影视制作比美国晚不到十年,而成为电影业界关注和导演艺术追求的焦点则不过刚刚起步于本世纪初。《英雄》中李连杰的剑穿水珠,《天下无贼》中刘德华用玻璃杯剥鸡蛋壳,都昭示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电影的兴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