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29"
219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青年艺术学人的可喜成果--序文三篇
收藏 引用
《浙江艺术职业学学报》2017年 第3期15卷 2-9页
作者: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北京100029 
刘剑博士的《西方诗画关系研究——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景俊美博士的《回望与探索——文艺评论的价值确定与文化立场》、张兰芳博士的《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是新出版的艺术学专著,它们分别具有缜密理论思辨与鲜活艺术分析的互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 第4期32卷 79-84页
作者:刘先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传播实践中,博物馆是颇为重要的一种途径。当作为文化记忆与活本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领域,以往平面展示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展览势必受到挑战,并呈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本文对贵阳和凯里及周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故事建构:融合语境中影视创作与传播的粉丝思维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报)》2024年 第2期 98-107页
作者:王晓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融合语境中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受众赋权,粉丝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获得影视行业的关注,而影视内容创作与传播也逐渐发展出粉丝思维。其中,故事的发和延展是最有效力的卷入力量,也是粉丝积极参与行业实践的重要表征。本文结合具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四川清代墓葬建筑装饰中戏曲图像的“永恒性”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报》2021年 第3期18卷 117-123页
作者:何雅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中国以血脉的代代承替达到对于命永恒性的追求,墓葬建筑作为象征死交替、沟通死的场所,具有在文化层面上追求命永恒的意味。四川清代墓葬建筑中流行装饰戏曲图像,这些图像兼具世俗娱乐、宗教祭祀、表功教化等多重语义于一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图文涵化:重阳殿壁画图文叙事性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8年 第4期32卷 33-48页
作者:吴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由榜题与图像两部分构成,其可界定为叙事性壁画。除去壁画55组场景共同构成一个叙事外,图像及榜题也有一套自己的叙事逻辑。这种双重叙事一方面通过文字(即榜题)形成完整的叙事体系,同时又通过图像(即壁画)将表现不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八大山人书《圣母帖释文》字态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年 第3期 144-146页
作者:朱文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近年来,八大山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拍卖会场屡创新高,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这体现了八大山人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文章通过一系列文献及书法图片资料的整理为众人学习临摹和研究八大山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冀中笙管乐与西安鼓乐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17年 第4期31卷 103-109页
作者:孙茂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冀中笙管乐与西安鼓乐都是以笙管为主导的乐器组合类型。这种乐器组合类型属于鼓吹乐的一种,在历史上与国家制度有密切的联系。鼓吹乐由于制度规定性在音乐本体(律调谱器曲)诸层面具有一致性。在"鼓吹乐系"俗化过程中,由于&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都市空间与现代性——从早期中国电影与舞厅的暧昧交织谈起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20年 第2期13卷 103-113页
作者:王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电影和舞厅作为舶来品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深深影响国人的活,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20年代的兴起到30年代的兴盛,电影和舞厅在中国的发展呈现相似的轨迹,无论是在文本内还是在画框外,电影和舞厅的暧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说外行话--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论战对象与宗旨
收藏 引用
《关东学刊》2023年 第2期 151-160页
作者:李宝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作为20世纪的经典文论,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此文论证了“南宗”风格是中国画的正统,却不是中国诗的正统,中国旧诗画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个观点的建构,是在与当时通行的另一观点进行商榷,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辨——兼论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1期39卷 55-64页
作者:朱振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德经》,当下学界的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展开。这种解读方式虽言之成理,但因脱离了相应的人文情境,并没有切合老子本意。形象思维是传统文化基本的思维模式,取象言事为古圣先贤阐明见地的常规方式,《道德经》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