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科定位·术溯源·话语重释:2022艺术学理论研究概要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3年 第4期 7-21页
作者:李修建 孙晓霞 王一楠 黄雨伦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 
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科在基础理论与科建设、艺术研究艺术批评三个领域均有深度推进,成果集中体现在厘清科定位、探索科外延、追溯思想源流、突出媒介话语等几个方面。在两个“讲话”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艺术学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方李莉:从陶艺创作到理论研究的转场
收藏 引用
中国陶瓷工业》2023年 第6期30卷 27-29页
作者:方李莉(口述) 毛青(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不详 
1988年,我考取景德镇陶瓷(现景德镇陶瓷大,以下简称“陶瓷大”“陶瓷”)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陶瓷古彩艺术大家施于人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并不拘泥于设计还是雕塑,施老师是个特别开放的人,他不管我用什么手法来做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人类的经典译介与科建构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2年 第7期 150-160页
作者: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国内的艺术人类研究仍处于科建构阶段,需要积极参考国外相关成果,因而译介工作非常重要。“艺术人类经典译丛”遴选西方艺术人类史上的经典著述进行翻译,规划10种,目前已出版4种,即莱昂哈德·亚当的《原始艺术》、罗伯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人类:中国艺术的“超科”路径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2年 第4期 67-76页
作者: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门类艺术人类研究群的兴起为艺术学的跨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当代艺术人类展现出的“超科性”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这样一条路径: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入手,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在具体的空间与维度中,实现对艺术本体与社会、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涵·旨趣·精神:“墨戏”的美特质
收藏 引用
《贵州大报(艺术版)》2022年 第6期36卷 17-26页
作者:刘桂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北京100029 
“墨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概念,其生成有赖于艺术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艺术创作本质的觉解和艺术媒材的发展。“墨戏”一方面得益于创作实践,如王维、王默、苏轼、文同、米氏父子等人的艺术实践,一方面是唐宋时期诸多的书画评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在人类的多维路上交遇并行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1期170卷 5-24页
作者:徐新建 王永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艺术是现代知识谱系中的术语和范畴,彼此既交叉关联又可合可分。文艺术学与人类的交叉互融,体现了当前研究的跨科趋势,以及增强问题意识的认识理念转变。在今日的研究实践层面,跨文化性和跨科性成为人类文化研究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变迁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涵化现象初探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 第1期 103-108页
作者:汪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文化变迁与涵化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文化现象随社会发展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现代市场经济、商业文明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是导致民族文化和艺术发生涵化的重要原因。文化变迁和涵化理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非物质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经典生成:苏轼“赤壁三绝”宋代传播过程中的张力新探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2022年 第6期 121-131页
作者:王一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宋代便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多样的媒介表达,但“赤壁三绝”获得经典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两宋时期,文本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三重张力,且其带来了赋与词在传播时间上的差异。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21年度艺术学理论科发展研究报告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22年 第4期36卷 58-68页
作者:李修建 孙晓霞 刘桂荣 秦兴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北京100012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编辑部北京100012 
2021年度,艺术学界在总结百年现代中国艺术理论特性、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科架构、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扩展跨研究的理论维度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创新,也有思想的纵深发展。艺术研究走向深入,研究者尝试厘清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鹤舞囚笼中——苏轼的君子观与文人画中鹤的隐喻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2年 第8期 101-115页
作者:王一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鹤是文人画中常见的意象符号,也是众多与苏轼相关的“赤壁图”中的关键元素。鹤对君子人格的象征始自魏晋时期的志怪文本,经白居易得到极大的丰富,而苏轼接纳并改造了白居易“笼鹤”式的君子观,在该意象中寄托了独特的怀乡情结与归处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