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R钢厂板坯连铸机扇形段原机冷配管由不锈钢矩形管焊接而成,结构复杂,维修制造成本大,使用寿命低,漏水后修复难。通过对其结构改进设计,避免了不锈钢管路随框架进行热处理而引起的晶间腐蚀,避免了铁屑进入矩形管内,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结构简化,维修更方便。
摘要:以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为主题,依照业主要求,对现有大包事故回转控制回路进行重新设计,用手动事故回转代替原有的电磁阀事故回转,手动事故回转简单明了易操作,电磁阀事故回转需要若干只电磁铁协同通、断电才能实现回转,一旦电磁铁或电气故障,电磁阀事故回转失效只能等待对原理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员手动事故回转,操作复杂且易出错,且易酿成安全事故。重新设计的手动事故回路不仅能方便的实现回转(仅需扳动操作手柄即可)而且只允许沿事故溜槽单方向(安全方向)回转,如果慌乱中操作手柄扳错方向,原理设计能确保大包静止不动,重新操作手柄大包沿事故溜槽方向回转。简单、安全、可靠,完全满足业主要求(已获专利,专利号:ZL 2015 2 0663557.3)。
摘要:在真空排气系统的设计中,双工位切换设备——小车式水平移动弯管经常因厂房空间小、工艺复杂、物料运输困难等因素而无法布置,严重影响了整个钢水精炼装置的顺利实现。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小车式旋转弯管系统,该系统具有运行平稳、工位切换快、定位准确、占据空间小、易于布置的优点,对于钢厂类似项目的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设计单位布置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设备已应用于国内某钢厂120 t RH真空精炼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冷连轧生产线的不断发展,轧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高,对辅助工序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短,为适应该要求,设计一种可以实现自动开头的开头器装置,本文介绍了设备组成和工作过程,计算了自动开卷时升降架高度,分析了开头器顺序控制流程及自动控制系统配置,采用一台高性能的西门子S7-400PLC,实现开头器的顺序控制及连锁控制,该装置经现场使用效果良好。
摘要:轧机上支承辊平衡机构是轧机主体设备的重要部件。在换辊过程中上工作辊装置及上中间辊装置经常会出现球轴承损坏、辊面压痕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液压平衡控制系统,平衡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由单独的三通减压阀和单向顺序阀控制。文中分析了如何通过改进轧机支承辊平衡机构中上支承辊平衡缸液压控制系统以解决以上问题,并通过与原有的支承辊平衡缸液压控制系统的对比,剖析新型液压控制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上工作辊装置或上中间辊装置所承受的最小外力,大约为上支承辊装置重量的0.2倍。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平稳,无球轴承损坏、辊面压痕的现象,为从事轧机液压系统的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摘要:介绍了粉煤热解工艺中几种常用的热风炉——煤粉炉、燃气炉、水煤浆炉、沸腾炉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通过对各种热风炉综合性能的比较,对其在热解工艺中的设计选型进行了分析。
摘要:结合铁素体不锈钢连铸过程高温凝固特性,拟新建的双流铁素体不锈钢板坯连铸机采用直弧型连续弯曲连续矫直的特殊技术,选用全程无氧化浇铸、大容量中间包、结晶器自动液面控制减少钢水中夹杂物;采用摩擦力监测、结晶器漏钢预报保证浇铸的连续性;合理设计动态一冷和二冷配水等提高铸坯表面质量,并设计采用电磁制动、低过热度浇铸、二冷电磁搅拌、二冷动态轻压下技术提高铸坯内部质量。
摘要:为解决煤气脱H2S工艺中脱硫塔占地面积大、效率低、能耗高、易堵塞等问题,采用超重力机替代脱硫塔用于煤气脱硫。笔者对超重力机进行系统研究,并设计2种结构,以满足不同工况的使用要求。该型超重力机采用规整填料和模块化设计,具有运行平稳、效率高、体积小、能耗低、操作弹性大、易维修等优点,为煤气脱硫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摘要:设计了一种适用低铁损、高磁感硅钢的新型薄板碎边剪。文中对剪刃曲率及曲线进行了研究,根据剪切传动机构的布置方式推导出了倾斜剪刃碎边剪剪刃的曲线及曲率半径,并简化其曲线为圆弧,确定其圆弧半径值,介绍了圆弧曲线的加工方法。为新型薄带碎边剪的设计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分析了造成真空脱气装置抽气系统阻降过大的可能性原因,建立了适用于工程设计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出气体冷却器是造成阻降过大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与真空计实测值接近。提出了新的改进办法,如增加冷却器通导面积,调整列管排布结构。最后给出了一种新型的冷却器设计方案,使系统阻降由200 Pa降至21 Pa,工作真空度达到67 Pa以上,终点[H]由2.2 ppm降至1.4 ppm,满足冶金工艺要求。该文对未来真空脱气设备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