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正在载入数据...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郑成基与“鱼通两稿”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25年 第2期236卷 73-76页
作者:焦虎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嘉庆年间的建昌上南兵备道道员郑成基,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咏藏诗人。嘉庆八年与十二年,其两赴理塘,处理与理塘正宣抚司有关的边务纠纷,并创作了《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部诗集。诗集以纪行诗的方式,以写实主义风格描绘了作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佛教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藏 引用
《法音》2016年 第7期 21-24页
作者: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中国数千年的辉煌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56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6期55卷 18-27页
作者:陈志勇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广州510275 
明万历间袁中道《游居杮录》记载了沙市新兴的戏曲声腔"楚调"。楚调并不是流行此地的青阳腔、弋阳腔或四平腔的别称,而是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戏曲"新声"。楚调广泛流传,经过清前期与秦腔、昆腔等"时调"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2016年 第3期 15-25,158页
作者: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民俗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俗的二手传播和展演现象。在二十世纪里六十年代初,当德国民俗学者汉斯·莫泽首次使用它时还明显带有贬义色彩,随后经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逐渐转化成了一个中性化的术语。以鲍辛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荀慧生与1930年代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以《戏剧月刊》《申报》等民国报刊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7年 第3期 51-63页
作者:陈志勇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打箭炉厅同知王梦庚和他的“康巴两草”
收藏 引用
《西藏研究2024年 第2期 102-111,158,159页
作者:焦虎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绵阳621000 
清代是我国古代诗词类藏学汉文文献创作与发展的高峰,作者与作品数量众多。道光年间打箭炉同知王梦庚是清中期诗词类藏学汉文文献创作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作品众多,特色鲜明,其《冰壶山房诗钞》刊刻于道光九年,收录有《道坞纪程草》《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 第6期24卷 20-29页
作者:焦虎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羌族的口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相关论著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从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7个方面对与羌族口头艺术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综述,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羌族口头艺术的全貌,促进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的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南派艺术看粤剧的地方性传统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5年 第1期 60-65页
作者:倪彩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羌族口头艺术的巫术表演方式与特点
收藏 引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 第9期35卷 139-145页
作者:焦虎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所谓口头艺术的"表演方式"是指特定语言生态环境及相应实物修饰和场所活动中,由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历史与美学意义与功能的言语传播、音乐节奏和体态动作综合运用和表达组成的一套沟通体系。从修饰物、表演场所、参照物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聊斋“胭脂”故事的戏曲改编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6年 第4期 96-103页
作者:陈雅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聊斋》名篇《胭脂》情节精彩、富于戏剧性,以此为故事蓝本改为戏曲作品有其自身优势。但由于时代精神、作家身份和观众群体的不同,旧的题材总会有不合时宜之处,戏曲改编应以当下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为准绳,寄托当代人的所思所虑。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