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嘉庆年间的建昌上南兵备道道员郑成基,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咏藏诗人。嘉庆八年与十二年,其两赴理塘,处理与理塘正宣抚司有关的边务纠纷,并创作了《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部诗集。诗集以纪行诗的方式,以写实主义风格描绘了作者两赴理塘的见闻,详述了两次边务事件的起因、处置与善后,为我们今天研究康巴地区土司历史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诗史”文献。
摘要:中国数千年的辉煌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56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摘要:明万历间袁中道《游居杮录》记载了沙市新兴的戏曲声腔"楚调"。楚调并不是流行此地的青阳腔、弋阳腔或四平腔的别称,而是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戏曲"新声"。楚调广泛流传,经过清前期与秦腔、昆腔等"时调"的相互融合,至清中叶实现了与西皮调的合流,演化为皮黄声腔。楚调的名称逐步淡出,转而被称为"汉调"、"黄腔"。新的汉调成为汉剧、京剧等皮黄剧种的艺术母体。探寻楚调的源起及其早期形态,对于声腔史、剧种史及明清戏曲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民俗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俗的二手传播和展演现象。在二十世纪里六十年代初,当德国民俗学者汉斯·莫泽首次使用它时还明显带有贬义色彩,随后经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逐渐转化成了一个中性化的术语。以鲍辛格为代表的新一代民俗学家主张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对民俗主义现象展开经验性的文化分析,直至八十年代,东德民俗学家斯特洛巴赫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出发呼吁放弃使用民俗主义的概念。中国民俗学目前也因面临学科边缘化等危机而从内部出发谋求学术上的转型,当前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民俗主义现象正可为民俗学者提供讨论的话题和研究的对象。从民俗主义的研究实践出发,中国民俗学可发展起一系列的学术分支,如公共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艺术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等,通过与相关学科进行平等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
摘要: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程、荀、尚三伶在"四大名旦"中的排序颇有争议,但这一名号负载着丰富的符号意义,被广泛认可和接纳,成为中国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范本。本文从"四大名旦"术语生成史的角度考察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丰富讯息和文化意涵。
摘要:清代是我国古代诗词类藏学汉文文献创作与发展的高峰,作者与作品数量众多。道光年间打箭炉同知王梦庚是清中期诗词类藏学汉文文献创作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作品众多,特色鲜明,其《冰壶山房诗钞》刊刻于道光九年,收录有《道坞纪程草》《鱼通蛮唱草》两集共六卷,录诗1004题。诗中真实记录了王梦庚在康巴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清中期康藏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清代康巴地区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反映了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摘要:羌族的口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相关论著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从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7个方面对与羌族口头艺术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综述,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羌族口头艺术的全貌,促进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的前进与发展。
摘要: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摘要:所谓口头艺术的"表演方式"是指特定语言生态环境及相应实物修饰和场所活动中,由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历史与美学意义与功能的言语传播、音乐节奏和体态动作综合运用和表达组成的一套沟通体系。从修饰物、表演场所、参照物与音乐节奏、体态动作等几个方面分析羌族口头艺术的巫术表演,可以让我们对其特点的认知和归纳更为客观具体。
摘要:《聊斋》名篇《胭脂》情节精彩、富于戏剧性,以此为故事蓝本改为戏曲作品有其自身优势。但由于时代精神、作家身份和观众群体的不同,旧的题材总会有不合时宜之处,戏曲改编应以当下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为准绳,寄托当代人的所思所虑。此处,为发挥剧种的艺术优长,毫不吝惜地修改故事蓝本的情节和格调,以达到"质"与"形"的统一,否则难以产生基于剧种特性的审美愉悦。戏曲的审美精神以"主观表现"和"抒情写意"见长,对情节合理性的追求要适度控制。本文以"胭脂"故事的戏曲改编为个案。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