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5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江河入海 一体多元——2020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中国乐派专题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人民音乐2021年 第6期 78-81页
作者:张春蕾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2020年12月4-6日,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中国乐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中国音乐研究基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为期三天,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研究基地承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会与言传:民间音乐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知识形态与层级特征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5年 第1期 117-129页
作者:杨银波赣南师范大学赣南民间区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凡以语言、声音、肢体、表情等直观可感的方式传达的内容均为显性的“口传”知识,与事实、示范、评价、乐谱、口诀、比喻等要素有关;凡无法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表情等直观方式传达的内容均为隐性的“心授”知识,多与韵味、程式、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俗曲《红绣鞋》与《叠断桥》关系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5年 第2期 29-39页
作者:张天鹰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红绣鞋》与《叠断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两支俗曲,并且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红绣鞋调”和“叠断桥调”。本文以俗曲《红绣鞋》和《叠断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二者词格、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比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气氛的在场与制造——以舞台美术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23年 第1期 123-128页
作者:胡南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气氛”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以“物”和“气”作为介质,发生在审美主体和观照对象“之间”,既强调物在场的弥漫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人的感知将情感、对象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与舞台美术拥有密切联系,使得舞台美术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歌的教育传承与中国声乐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 第2期163卷 60-68,87页
作者:肖璇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民歌是中国声乐的风格归趋,中国声乐是民歌的现代命题,中国声乐的建立,传统民歌与有功焉。但民歌的声乐教学是否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后民歌多元传承中的一种、并反哺民歌文化母体?目前高等音乐院校的民歌声乐教学折射出中国声乐表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声乐演唱及音乐教学拓荒者——应尚能学术贡献探赜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21年 第4期4卷 45-57页
作者:韩菽筠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应尚能(1902年2月25日—1973年11月22日)是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家(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①本文通过梳理其艺术人生,总结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演唱实践与特色,音乐创作概况与特征,声乐教学方法与原则,音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22年 第2期2卷 91-98,108页
作者:肖璇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中国声乐如何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在艺术主体性中展望未来?本文在演唱技巧层面上追溯中国民歌进入现代声乐教育的历史,反思中国声乐的发展之路。民歌教育传承^((1))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后母语传承的空间扩展背景下,中国声乐应回归到现代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王珏两部少数民族乐器协奏曲的创作理念及作曲技法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2年 第4期 139-145页
作者:李丽敏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在以汉族民间乐器为主体的中国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为表现少数民族题材风格而“插入”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乐器,往往会出现音响感知和音乐风格“不兼容”的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势必需要作曲家在创作理念、作曲技法、乐器配备、配器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与《白毛女》——以此为个案对红色经典音乐海外传播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21年 第1期 85-91页
作者:钟卓文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2020年2月,在举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视频燃爆朋友圈,温暖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除了此次对中国的守望相助,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红色经典"《白毛女》改编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家在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以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庆学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2024年 第4期 110-117,137页
作者:于帅玲 郝永光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研究基地 
基于“国家在场”语境之下,对非遗传承人身份符号和角色担当的关注,从根本上提供了一个认识非遗文化传承效能的视角。非遗传承人的自我身份定位、追求、获取与建构是基于国家政策、文化空间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选择,愈加凸显了国家干预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