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我国目前正在自主研制民航大客机,噪声水平是其能否取得适航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飞机着陆过程中,起落架噪声在飞机总噪声中已占据主体地位。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一种飞机起落架气动噪声的新型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将起落架结构分解为圆柱体、机轮等基本部件。根据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对每类基本部件提出对应的噪声预测方法。由这些基本部件组装成起落架,进而计算出起落架总体辐射噪声。该方法考虑多机轮存在情况,提出新型机轮模型,从而解决现有数值计算方法机轮模型过于简单,并导致不正确计算结果的问题;提出基于圆柱体方向仿真数据的圆柱体部件指向性确定方案,解决现有数值计算方法噪声辐射指向性错误的问题。另外,该方法能够确定出对起落架总体辐射噪声贡献最大的基本部件,为低噪声起落架设计提供依据。
摘要:摆振是起落架支柱侧向运动与围绕支柱的扭转运动相互耦合产生的自激振动,对飞机地面滑行的操纵性与安全性等具有很大的危害,是起落架系统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动力学问题之一。摆振主要有“轮胎型”和“结构型”2类,可以采用动力学理论建模、多体动力学数值分析与全尺寸物理试验等方法对起落架系统的摆振特性进行研究,已发展了线性与非线性理论建模方法和数值工具,建立起了起落架摆振试验系统,也开展了全机瞬态激励下的滑跑稳定性试验。为防止摆振问题的产生,在认识摆振机理的基础上,研究者广泛而又深入地研究了起落架设计参数、轮胎参数、机体特性等对滑跑动响应与稳定性的影响,在获得各种设计参数对起落架摆振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发展了摆振动力学优化设计方法和智能器件与半主动/主动控制的摆振抑制方法,并开展了试验验证或装机演示验证。结合未来飞机平台的发展和起落架技术的创新,对起落架摆振动力学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要:为验证典型金属飞机机身结构的适坠性,开展了机身等直段结构在5.91 m/s下的垂直坠撞试验,得到了地面撞击载荷、机身结构变形及机身结构典型位置和假人的动态响应数据,分析了坠撞过程中机身结构的变形失效机理、载荷传递规律及能量吸收特性,提出了提高机身结构适坠性的设计方法。试验研究表明,在坠撞冲击载荷作用下,客舱地板横梁以下结构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形,机身结构呈现非对称的破坏模式。在坠撞过程中,由于机身框和横梁变形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因此,相较于立柱处加速度峰值,传递至乘员处加速度峰值减小了90%左右。由综合适坠性评估指数可知,机身结构在5.91 m/s的坠撞速度下,具有良好的适坠性。
摘要:通过分析金属丝网垫和金属橡胶垫的制备工艺、细观特征并对其进行静态压缩试验,研究压缩变形量和密度对金属丝网垫和金属橡胶垫材料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分析这两种材料的承载能力和能量耗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金属丝网垫和金属橡胶垫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具有刚度非线性特性;但是在相同的尺寸和密度下,金属橡胶垫的承载能力较金属丝网垫的承载能力强,且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金属橡胶的能量耗散能力较金属丝网垫的能量耗散能力强,即金属橡胶的阻尼性能优于金属丝网的阻尼性能。本研究可以为两类材料在减振降噪设计领域提供试验依据。
摘要:为研究结构修理对民机机身耐撞性的影响,以典型含损伤民机金属机身结构为对象,通过机身段结构的坠撞实验与仿真分析,对其修理后机身结构耐撞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基于经实验验证的仿真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修理位置和修理面积对机身结构耐撞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建立的含修理机身结构坠撞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一致性较好,变形模式一致,坠撞载荷峰值误差为2.4%,机身横梁标记点最大位移误差为9.3%,机身横梁标记点速度降为零的时间误差为13.2%;蒙皮修理和机身框修理均对结构的变形模式有一定影响;蒙皮和机身框对称修理对坠撞中后期载荷有显著影响;蒙皮修理对机身结构吸能影响显著,机身框修理对机身结构吸能影响较小;对于进行过大面积修理的飞机,应对机体结构耐撞性进行评估。
摘要:目的降低某型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中存在的振动耦合。方法在ADAMS中建立该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发动机安装系统模态频率及侧向、垂向模态对应的振动解耦率为优化条件,通过ADAMS/insight模块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刚度优化。结果通过优化,发动机安装系统侧向模态频率为8.03 Hz,垂向模态频率为28.23Hz,满足隔振要求。侧向、偏航、俯仰模态实现了振动解耦,解耦率均在97%以上。由于主隔振器结构特点,垂向、航向、滚转模态仍存在振动耦合,可考虑改变主隔振器结构以降低该振动耦合。结论所述方法可提高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振动解耦率,降低安装系统的刚度设计难度,进而提高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