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46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鸿都门学之兴衰及其历史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 第2期 38-44页
作者:陈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鸿都门学作为东汉后期重要的艺文机构,它的建立主要是灵帝个人意志的体现。由于艺术水平低下,偏离于主流的士大夫文学传统,鸿都门学迅速兴起又迅速衰落,这说明仅凭帝王个人偏执的喜好与扶植,是不可能造就文学之新局面的。鸿都文学的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章回小说的民族形式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1991年 第1期4卷 11-17页
作者:高光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我国章回体通俗小说,在民族形式上,表现为基本上采用通俗白话;散文和韵语杂揉并用;结构形式上的章回体;艺术手法上的真假相间,虚实并蓄;以及刊行时附有插图,形成图文并茂等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造社的多面手──陶晶孙评传
收藏 引用
《郭沫若学刊》1996年 第1期 7-14,34页
作者:刘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创造社的多面手──陶晶孙评传刘平与郭沫若一样,陶晶孙也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对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是最早参加创造社活动的成员之一,亲身参加过上海艺术剧社的演戏活动,编过《大众文艺》,也是"左联"的发起人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主义:百年历程得与失
收藏 引用
《今日科苑》1997年 第3期 26-29页
作者:罗筠筠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其《现代运动的先驱》(1949年出版)中,最早试图为霍利·格莱尔提出的'现代设计'这一概念勾勒出一个发展的路线。这说明了在二次大战结束不久,现代主义仍有一定势头时,人们就已经开始试图对这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幻梦与诗章:李商隐诗心抉微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1989年 第3期2卷 5-11页
作者:董乃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 
(一)心中的诗神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李商隐是晚唐社会中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半生漂泊于各大节镇幕府中以卖文为生的“下僚”,因此,其政治地位是卑微的、悲剧性的(特别是与其才能和抱负相比)。可是,艰难困苦和备受驱使、压抑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饮之太和——对当代中国两岸四地诗歌的一种观察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11年 第1期 32-33页
作者:杨匡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六十年来,两岸四地的诗歌因"地域切割"和"历史割裂"而风貌各异;但彼此的优长短缺之异向互补,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同一文化圈内多元并存的完整与丰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牵手父亲,行走书山
收藏 引用
《小学生时代》2010年 第6期 10-13页
作者:杨鹏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童年时代,父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我的书房外面,贴着他用毛笔写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父亲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不是什么名人,但是,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天才的教育家,他在为别人设计房子的时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柔如涓流 纯似童稚——赖妙宽《天堂没有路标》读后
收藏 引用
《闽台文化研究2007年 第3期 115-116页
作者: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读了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我沉浸在温馨静默的爱的波流里。对'脆弱而有尊严的人的生命'的敬畏,对帮助了成千成万的孩子来到世间、毕生坚守在生命之门给母婴以有力呵护的林巧稚大夫的挚爱,盈满我的内心。在赖妙宽的巧妙导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伤寒玛丽”与“文化带菌者”
收藏 引用
《解放军艺术学学报》2001年 第3期 26-30页
作者:孟繁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对于大众文化来说 ,“伤寒玛丽”是一个形象的隐喻。作为“带菌的文化” ,它一直处于被“除菌”的过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 ,2 0世纪以来关于大众文化的三次讨论 ,其背后隐含的诉求和文化目标是极不相同的。五四时期“还文学于平民”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气磅礡的英雄史诗——读太湖英雄歌《华抱山》
收藏 引用
《江南论坛》1998年 第7期 42-43页
作者:刘士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太湖英雄歌《华抱山》,掩卷之后,感触良多。一是为其磅礴的气势和悲剧的美震撼;二是为其曲折生动的情节、鲜明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及让我倍觉亲切的吴侬软语感染;三是为之感到非常自豪,《华抱山》不仅改变了汉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