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
199 条 记 录,以下是11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契约、中间人与规则:非遗保护的行动逻辑
收藏 引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48卷 107-113页
作者:宋俊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01275 
21世纪初兴起的非遗保护,在学术界讨论、争论中展示了自身的行动逻辑。首先,非遗保护本质上是人类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实践。参与非遗保护的各方都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其彼此间不是主-客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主-主共生共存的主体间性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骘、思辨与个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8年 第1期 144-150页
作者:宋俊华 孔庆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2017年12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从评骘、思辨和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7年 第5期 43-47页
作者:龙赛州 黎国韬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17年6月16-18日,“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唤醒、共享与意义再生产——黔桂边界返乡青年“回归地方”的实践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2期43卷 83-91页
作者:刘晓春 贺翊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以返乡青年为主体组织的"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通过将日常事物神圣化、日常事件传奇化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式,唤醒村民的"地方感",确立其文化自信,发挥其在地方重建过程中的主体性力量。在此基础上,该联盟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
收藏 引用
《民俗研究2016年 第3期 15-25,158页
作者: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民俗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对于民俗的二手传播和展演现象。在二十世纪里六十年代初,当德国民俗学者汉斯·莫泽首次使用它时还明显带有贬义色彩,随后经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逐渐转化成了一个中性化的术语。以鲍辛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1年 第3期 1-9页
作者:蒋明智 樊小玲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研发模式探析——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化产业研究2014年 第1期 164-173页
作者:潘博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空间,具有教育、展示、典藏、研究和休闲等基础功能。在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博物馆需借助创意经济进一步强化其基本功能,而文创商品是其中最直观的展现终端。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图像授权、品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东杖头木偶戏的流变、传承与发展研究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0年 第6期 45-54页
作者:倪彩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木偶戏历史久远,繁盛于戏曲之前,唐宋时期已流布南北,逐渐形成地方性戏剧艺术。广东木偶戏有杖头、提线、布袋、铁枝四种,其中杖头木偶戏流布甚广,根据《(正德)琼台志》的载述,杖头木偶戏最晚在明成化末年流行于海南,是广东木偶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吉祥文化植物纹样探赜——以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2期38卷 69-75页
作者:梁娟美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吉祥文化深刻地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信仰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也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中,饱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植物纹样是吉祥文化的表征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情感、伦理情怀、审美取向和民族品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竹马补说——兼论竹马戏与白字戏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 第1期23卷 69-79页
作者:黎国韬 詹双晖中山大学中文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竹马这一民俗事象的起源、流行及其游戏化、艺术化之过程作出论述及补充,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看法。另通过田野调查,对福建竹马戏的形成年代进行了考察,并论述了竹马戏对岭南白字戏在表演方面之影响,呈现了竹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