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1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第二届王森然美术史论奖学金获奖论文 齐白石早期艺术创作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90年 第1期 41-45页
作者:郭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绘画上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杰出画家,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只有将齐白石置于他所生活过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环境中——这是中国历上少有的经历了翻天覆地大变革的时代——才能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道路和艺术发展的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7期 135-139页
作者:阿多诺 郑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如何在当代的时空中欣赏一件来自于历的艺术作品,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棘手的问题,当人们习惯于在博物馆中观看和欣赏那里的各种艺术藏品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欣赏情境对自身感知的影响。对于现代博物馆中艺术品的存在形式和人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伏羲、女娲到东王公、西王母——山东地区汉代墓祠画像石神话题材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93年 第2期 54-59页
作者:王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伏羲、女娲与东王公、西王母是汉代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神话人物。在以儒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相融合的汉代神学中,他们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迄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以伏羲、女娲及东王公、西王母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神话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浅析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93年 第2期 48-53页
作者:张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邓县画像砖墓处于南北朝交通的要道上,因战争而使双方在此地交相统治,相对南朝的首都建康及北朝的洛阳地区,双方的风俗习惯首先被战争带至此地,而后潜移默化向内地传递,因此这一地区的艺术带有南北双方的血源统,得各方共同习惯而融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生涯落寞”说起——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及其画与印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8期 107-111页
作者:丛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本期刊发丛涛《从“生涯落寞”说起——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及其画与印》,文章讨论了1919年至1922年齐白石初到北京的时间段中,其印风和画风在北京艺坛遭遇如何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对材料的重新梳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疆塞人艺术初探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91年 第4期 53-61页
作者:古丽比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塞人(Saka, shaka),为一古代民族族名,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其中有一部分散居于中国新疆。西方古典作家称之为撒卡依人(Sacae),波斯人称之为萨迦人(Sakas),中国汉文籍中称之为塞人。中国有关塞人的记载,主要见于《汉书》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恍似伯年又不同——读李学明的人物画
收藏 引用
美术1999年 第10期 29-31页
作者: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山东画家李学明,曾以插图著称,后来转入花鸟,近年则主攻人物。他的人物画很像雅俗共赏的抒情小诗,没有波澜的壮阔,也不见繁复的铺陈,然而清逸、宁馨、意到笔随,即入俗赏,又多雅趣,不乏引人兴味的艺术魅力。初看李学明的作品,我更想起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融合与跨文化协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初期本土化的两个面向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4期67卷 141-147页
作者:宋晓霞 周颖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北京100102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像作为一门新媒介在中国的出现让少数中国艺术家看到了实施新艺术实验的可能。脱离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原生语境,并承继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前卫性,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在这其中有两个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国行动画家群体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0年 第8期 121-127页
作者:哈罗德·罗森堡 郑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著名的批评家格林伯格认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是记录艺术家生存性抗争的文献,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心;而另一位重要的艺术批评家罗森堡,则将艺术定义为一种行动和行为过程,而不仅仅是艺术行为的物质结果——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新中国美术中的国家形象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2年 第10期 6-11页
作者: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视觉艺术与国家形象的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多种方法给予探讨;同时,不同的民族国家,在视觉艺术与国家形象的关问题上,也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当然,在此,我仅只想就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