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山大学历史系"
4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变迁——以1887—1932年《叻报》广告内容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 第6期33卷 251-256页
作者:胡亚丽中山大学历史系 
《叻报》是新加坡近代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叻报》广告以其庞大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殖民背景下,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给新加坡华人社会带来冲击和影响,其社会生活既保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48卷 65-78页
作者:郭静云中山大学历史系 
文章用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的互补考证,探讨秦代时历史思想的需求以及"相术"的经验联合所衍生的肖像艺术。短期的秦帝国在许多方面造成中国文化的突破,肖像艺术的形成也是其中之一。秦始皇帝的陶俑,继承了墓俑传统,但同时用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家”的约束——陈寅恪、张尔田释“万里风波”诗的争议及取法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5期34卷 58-74,199-200页
作者:於梅舫中山大学历史系 
1935年底,陈寅恪在《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内释李商隐'万里风波'诗,独出新解,破及旧说,引起治义山诗的专家张尔田在报章杂志公开驳论。陈氏虽未作公开的回应,然对争议背后自身所秉持的学理,'每于二十年来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广东西洋画风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 第2期 122-129页
作者: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系 
通过宗教和商业的渠道,西洋画家来到中国,其作品及技法也逐渐传入中国,广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清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广东的各类西洋画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西洋绘画作品,指出清代广东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晚清电报的语法:汉字电码本的设计与应用
收藏 引用
《近代史研究》2018年 第4期 84-99,161页
作者:张文洋中山大学历史系 
电报的发明是19世纪通信革命的重要一章。以光电速度进行信息传播的关键是设计出文字与电讯号之间转化的符号统。在广泛使用的莫尔斯码统的基础上,将字母或数字组成的符号对应到短语、句子,编辑成专用的电码本,可以实现通信设密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秦诗、礼中的琴乐试探
收藏 引用
《现代哲学》2014年 第3期 93-97页
作者:戴方晨中山大学历史系 
回顾儒家文献中的古代乐仪,禘祭宗庙之乐常以琴瑟合奏,以其"声之轻清者",合咏歌之声。由这一历史场景,结合周秦制度与礼俗,在举行祭祀时演奏古琴,最初并非单纯被看作艺术审美的对象,而是人们缅怀先人、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的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1913年孙中山访日
收藏 引用
历史研究》1991年 第4期 3-17页
作者:段云章中山大学历史系 
1913年2—3月,孙中山访问了日本,历时四十余天。他的这一活动,虽未获得预期结果,但却反映了孙中山与民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的关,以及他在谋求巩固新生共和国道路上的艰难足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Whang Tong”的故事——在域外捡拾普通人的历史
收藏 引用
《史林》2003年 第2期 106-116页
作者:程美宝中山大学历史系 
本文利用大英图书馆、皇家学会及皇家艺术学院的部分手稿及档案 ,结合其他文献和图像资料 ,叙述了几个普通中国人 18世纪在英国的活动。这类人物在当时华人足迹罕至的欧洲社会里 ,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但由于中国历史叙述的选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费主义与革命理想——对梅兰芳来粤演出风波的解读
收藏 引用
《民国档案》2013年 第1期 59-66页
作者:徐淑静中山大学历史系44200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州社会由动荡步入平稳发展的时期,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且日益多元化。在革命风潮和社会改良文化运动话语下,戏剧等娱乐活动被赋予了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的重任。然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消费也不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胡适使美演讲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05年 第4期 118-121页
作者:莫高义中山大学历史系 
胡适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在美国各地发表了400余场演说。这些演讲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对促进美国社会各阶层了解和支持中国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胡适最具特色的外交表现。胡适高超的演讲艺术及其“诚实而公开”的外交风格,至今对我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