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3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长期使用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分析与评估
收藏 引用
太阳能学报》2013年 第2期34卷 227-232页
作者:陈萼 孙韵琳 洪瑞江 沈辉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为了研究光伏组件的电性及其使用寿命,对已正常运行23a的144块多晶硅光伏组件进行接线盒更换及电性测试,并设计搭建了5.88kW_p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介绍了这批组件的电性与该系统的设计安装,并对光伏系统进行技术评估与经济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州地区薄膜光伏并网电站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太阳能学报》2011年 第1期32卷 45-48页
作者:陈菊芳 沈辉 李军勇 杨灼坚 刘勇 梁学勤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对3个薄膜光伏并网电站(CdTe、CIGS、a-Si,以下简称电站)进行了描述,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设计,电站每3min采集一次数据。对一年中3个电站的年发电量、月发电量、太阳辐照、光伏阵列的功率、电站效率、电站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结太阳电池在非均匀光照下光斑强度和覆盖比率的优化研究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2014年 第16期63卷 450-456页
作者:梁齐兵 舒碧芬 孙丽娟 张奇淄 陈明彪中山大学工学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高倍聚光光伏组件通常采用光电转化效率较高的三结太阳电池.由于聚光器件的非理想性,电池承受的光照分布通常是高度非均匀的,在光伏组件中可通过适当增大光斑与电池面积的比率来降低光照非均匀性对电池电学性的影响.通过对某一特定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三结太阳电池沿光轴方向光电性与优化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2016年 第14期65卷 283-293页
作者:连榕海 梁齐兵 舒碧芬 范畴 吴小龙 郭银 汪婧 杨晴川中山大学工学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目前,在高倍聚光光伏模组设计中,由于对菲涅耳透镜聚光后各波段的光强分布及其非均匀特性缺乏研究和认识,通常认为在菲涅耳透镜的聚光焦平面处多结太阳电池输出功率最大.本文通过光线跟踪模拟的方法,计算并分析菲涅耳透镜聚光下不同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SiN_x∶H/Al复合膜层在背点接触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太阳能学报》2011年 第4期32卷 472-475页
作者:陈达明 梁宗存 沈辉 杨灼坚 梁学勤 邹禧武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尝试将SiNx∶H/Al复合膜层应用到晶体硅太阳电池的背部结构上。首先利用PECVD在硅片背面沉积一层SiNx∶H薄膜,然后在SiNx∶H薄膜上丝网印刷Al层,构成SiNx∶H/Al复合膜层。研究了具有SiNx∶H/Al复合膜层结构的硅片的光学内背反射性,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背面点接触结构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材料导报》2011年 第13期25卷 124-129页
作者:陶路平 陈达明 洪瑞江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006 
背面点接触结构晶体硅太阳电池是实验室高效电池的一种。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背面点接触晶体硅太阳电池,比较了几种背部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包括背面钝化层的材料选择、背反射层的光学性、去背结技术以及点电极结构的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局部阴影遮挡的太阳电池组件输出特性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太阳能学报》2012年 第1期33卷 5-12页
作者:张臻 沈辉 李达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常州213031 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27 
结合太阳电池双二极管与雪崩击穿效应数学模型,设计太阳电池组件遮挡实验,并对组件性进行实际测试。分别在有、无旁通二极管两种情况下,分析比较单片太阳电池小比例(1%~10%)、大比例(10%~100%)遮挡及多片电池阴影遮挡的太阳电池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新型聚光光伏组件的光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第1期54卷 47-51页
作者:陈镇光 邢涛 王学孟 沈辉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东广州519000 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广东佛山528300 
传统的聚光光伏组件(CPV)采用菲涅耳透镜聚光或者大型反射式聚光。这些组件的尺寸较大,不利于聚光光伏组件的小型化与模块化。该文主要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平板反射式聚光器,并应用到聚光光伏系统中完成相关测试,上述工作均在顺德中山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光伏阵列区域特性曲线拟合与预估算法研究
收藏 引用
《电测与仪表》2010年 第3期47卷 24-27,51页
作者:何英蕾 付青 李湘峰 陈淑华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州510275 
介绍一种高精度的光伏阵列区域特性模型。首先采用不同的算法模型对光伏阵列实测IV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比较各种模型的精度水平。推广模型的适用范围,加入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各种算法模型对光伏阵列区域特性进行预估研究。通过实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交叉双环LED驱动电源的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第2期54卷 14-18,23页
作者:李舒然 陈鸣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 
LED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半导体照明器件,故需要性优越的驱动电源。该文针对LED的特性,提出了创新的交叉双环LED驱动电源,该设计利用双运放LM358芯片进行电流电压交叉控制以达到优秀的输出特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路的原理,然后利用Matlab...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