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诗入乐与诗乐关系的现代重构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1年 第7期 126-135页
作者:金婷婷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伴随晚清以来"文艺下移"思潮,"可歌之诗"与"不可歌之诗"的分层烙印被不断放大,最终凝定成以"诗乐相和"立足民间,推动文艺、文明进步的历史认识。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出现的"新诗入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觉图画中的听觉感知——南宋山水画创作的跨界意识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1期170卷 148-158页
作者: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从某种程度上说,图画是“有声”的。南宋山水画发展了北宋诗画论中的“有声”意识,追求对主观世界的描摹,超越了北宋以来的以图像视觉化为中心,开始注意视觉之外的含蓄隐藏的不可见领域。如,增加了对大气、雷电等无形意象的捕捉和其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碑鸣:中国古代“读碑图”的图像功能与文化意涵
收藏 引用
《美术》2023年 第8期 98-105页
作者: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通过梳理读碑图的图像生成与文人的访碑传统可知,自明清开始“读碑”已成为文人阶层的特定绘画选题,画中的读碑者有异于五代宋初的失意文人形象,而转为当时的闲雅高士,“读碑图”因此成为展现文人学术身份的重要图景;且明代以后的读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画的“光影”哲学与视觉秩序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2期64卷 114-123页
作者: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广州510275 
20世纪以来,艺术史学界对于中国画的光影问题争论不休。作为中国审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光影”有其自身的哲学逻辑与实践理路。回溯中国传统哲学审美中的光影意识,光影运用在汉魏之际就已出现,说明光影并未从中国传统艺术实践中脱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石与书画的纠缠:容庚书画鉴藏中的身份焦虑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23年 第6期 87-88,97-100页
作者:冯嘉安中山大学艺术学院510275 
在容庚(1894-1983)看来,金石与书画是其“艺事之二癖”。在其北平岁月(1922-1946)中,容庚以金石文字学获得学术上的身份认同之际,“学术之金石”与“非学术之书画”一直存在对立。书画变为容庚内心被压抑的一面,并被刻意疏离。当书画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雪豹》:一部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法电影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24年 第5期 21-24,F0002页
作者:陈阳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万玛才旦的电影遗作《雪豹》,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晶,亦是贡献给世界的一部重要电影作品。其深邃的辩证思想与电影形式获得较为完美的统一,将经典戏剧式结构与他一贯的“镜头细胞”结构有机融合,延续着他特有的“由凡俗向神奇”的创作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迹板桥霜:中国山水画中“桥”的时空叙事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 第3期 75-80页
作者: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桥”在中国山水画中属于一种重要的“人迹”元素,除了一般的“点景”功能外,“桥”在画面中还具有强烈的叙事结构与意指功能。通过梳理“桥”在山水画中的图像演变历程,可知“桥”是文人画家建构其隐逸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图像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读书与赏物:明代山水画中的“观看”事件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 第2期 1-6,I0011页
作者:王天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明代山水画中人物视觉形象的描绘体现了对“物”的关注:即读书与赏物,这与南宋山水画中人物“看景”的形象不同,预示了中国古代士人“观看”文化的内在转变。在以往的视觉活动中,中国士人的“看”与“读”密切相连,明代士人在“观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音乐文学视野下的词曲关系探究--以萧友梅、易孺与黄自、韦瀚章的歌曲创作为例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20年 第11期 151-160页
作者:金婷婷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学堂乐歌运动催生了以现代歌曲为主要体裁的中国新音乐,以歌词为中心的中国新音乐文学呼之欲出。一般以为,中国新音乐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繁盛。在这一段时期,萧友梅、易孺以及黄自、韦瀚章合作的学校歌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粤剧唱腔中的三支“异宗另一体”曲牌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 第1期 119-132页
作者:孔庆夫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从戏曲传播的角度来看,曲牌音乐的传播主要依靠以“人”为载体的“口传心授”途径,将其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在传播过程中,曲牌的音乐形态会逐渐发生衍变,进而会形成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虽“同宗”但“又一体”的曲牌。而由于地缘、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