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当代实践——以民族服饰研究的多模态呈现为例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7期44卷 29-36页
作者: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在人类学田野考察现场,文化中的视觉现象放眼可见,其多模态呈现更是琳琅满目。例如民族服饰,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衣物,漂亮的款式和纹样,也是一种用非文字形式“书写”民族历史和社会规则的视觉文本。人类学田野实践和研究的呈现,同样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峰型、流动型与再生型——文化转型中的中国创意产业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6年 第12期 7-9页
作者:冯原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2000年前后,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蛋”(中国国家大剧院)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不仅因为该建筑拥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外形(形式上的创新或传统),还因为保罗·安德鲁的西方建筑师的身份(文化上的内与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名一形”间性——兼谈“衣山钵影”的文字原典与视觉形式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6年 第5期 66-69页
作者:冯原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 
万物之有名,是人类发明语言之后的结果,进一步说,文字的创生使语言由音及形,获得定型化的符号。因此,借以文字一语言的作用,人们得以符号化一个外在的世界,并由此也创生了一个内在的思维世界。此间道理万千,不容赘叙,对于人的视觉而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消费的代际效应
收藏 引用
《收藏.拍卖》2018年 第12期 32-33页
作者:冯原 本刊图片库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近年来,艺术从高高在上美术馆、博物馆等,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向大众的视野,例如文博热的出现;各类艺术机构遍地开花;大众对艺术品的消赀需求越来越多;审美品位越来越高……这并不是突然而至,实际上,中国早就应该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全民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安置香港——在殖民和民族的遗产之间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3年 第2期 90-97,16页
作者:冯原 聂本洲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公元2046年,回归后香港的现行制度已维持到第50个年头。也许在第二年,一部名为《2046》的小说会写道:“如果搭上前往2046年的车,人们就能找回失去的记忆。于是,没有人想要再离开搬儿。有些人去过,但没有回来。以为自己放不下那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拈花示众到衣钵相传 “衣山钵影”对于心—物关系的视觉建构
收藏 引用
《雕塑》2016年 第4期 82-85页
作者:冯原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衣山钵影项目名称:衣山钵影项目来源:广东韶关市莞韶城项目位置:莞韶城"双塘印雪"景区作品尺寸:"衣山"高17m、长24m"钵影"直径10m、高4.5m项目策划:杨小彦、冯原总设计:冯原形态与参数化设计:胡建强、冯原工程监理:孙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造物与传心:“人造之心”的文化五问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1年 第2期 75-84页
作者: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要思考人工智能之于设计的意义,必然首先会触及人类心智的特征以及心智的文化内涵。事实上,正是心智的演化导致了人心与人造物的相关性——心与物的设计演化进程既构建了物质产品的设计史,也映射了人心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喜新恋旧——建筑记忆的维度以及当代形态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15年 第34期12卷 20-21页
作者: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本文试图在个体、社会和生产这三个维度来讨论建筑记忆中的心理、文化和符号生产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指出,现代性带来的观念话语创造了新与旧的两分结构,也由此形成了求新美学和恋旧美学的对立依存状态,后现代的符号生产高度利用了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间、节庆与文化象征——中国多元民族节庆文化及其融合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4期46卷 109-116页
作者:谭佳英 邓启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61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学的时间研究范式逐渐形成,时间被视为形塑社会结构的重要维度,而节庆则成为时间标志的核心节点。不过,这一建构于静态封闭的部落社会的理论框架,难以适用于复杂社会中的时间观。"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具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记忆”主题沙龙
收藏 引用
《城市建筑》2015年 第34期12卷 6-19页
作者:冯原 庞伟 冯江 刘志伟 郑力鹏 何健翔 余志 邓启耀 刘珩 薛军 朱晔 赵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 珠海北山力禾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建筑艺术研究中心 广东时代美术馆 
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